时间: 2025-04-24 12:19: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2:19:11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在关东有义士奋起讨伐凶恶的势力。
最初在渡口会盟,大家心里却都想着咸阳。
军队的力量不齐,犹豫不决像雁群飞行。
权势和利益使得人们互相争斗,最终反而自相残杀。
淮南的弟兄称号,印章刻在北方。
铠甲上生满虱子,百姓死于非命。
白骨暴露在野外,千里之地无一声鸡鸣。
生民仅剩百分之一,想起这些让人心痛。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末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他在诗歌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诗风雄浑,常以豪放的气概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蒿里行》创作于东汉末年,时局动荡,群雄割据,民众深受战乱之苦。诗中表达了曹操对战争带来灾难的深切感受,揭示了权力争斗的无情和对百姓的悲痛。
《蒿里行》是一首极具悲情的诗篇,曹操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惨烈场景和人们的痛苦。诗中开篇即提到“义士”,显示出对理想与正义的追求,但随着诗句的深入,曹操却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诗中“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一句,直指人性在利益面前的自私与冷漠,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如“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展现了战乱后的凄凉与绝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诗句中的“生民百遗一”更是以极其悲凉的语气展现出民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强烈反感和对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怀。
曹操在这首诗中不仅表现了个人情感,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其作为一位历史人物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整首诗深刻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对人性的批判,揭示了权力斗争对社会造成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怀,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蒿里行》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千里无鸡鸣”意在表达什么?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反映了什么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