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1:34: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34:37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纳兰性德 〔清代〕
莲漏三声烛半条,杏花微雨湿红绡。那将红豆记无聊。春色已看浓似酒,归期安得信如潮。离魂入夜倩谁招。
莲花的漏斗滴落三声,蜡烛只剩下半条。杏花在细雨中微微湿润,红绡已经被打湿。那红豆又该如何来记记这无聊的时光?春色已然浓烈,宛如浓酒,归期又如何能有如潮水般的信件?夜里离魂进入,谁来召唤我呢?
纳兰性德(1655-1719),清代著名词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人。他的词风细腻婉约,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爱情的思索。他的作品常融入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浣溪沙》这首词创作于纳兰性德的晚年,正值个人生活与国家动荡的背景下,他的词多反映了个人情感的孤独与思念,尤其是在离别与岁月流逝的主题上。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开头的“莲漏三声烛半条”即在营造一种静谧又略显凄凉的氛围,蜡烛的光亮逐渐暗淡,象征着时间的消逝与生命的脆弱。接下来的“杏花微雨湿红绡”则呈现出春天的柔美景象,细雨中的杏花显得格外动人,红绡的湿润则暗示着情感的缠绵与细腻。
“那将红豆记无聊”一句中,红豆作为思念的象征,诗人借此表达对爱人的无尽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感。紧接着“春色已看浓似酒”,春天的美好如同醇厚的美酒,但归期的不可得又让人感到无奈:“归期安得信如潮”,诗人渴望归来的期盼与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到深切的惆怅。
最后一行“离魂入夜倩谁招”则将情感推向高潮,离魂的意象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深切的孤独感透过字句流露出来。整首词虽短小,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索。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对爱情的思念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了人生的复杂与无常。
“莲漏三声”中的“莲漏”指什么?
A. 水珠滴落
B. 花瓣飘落
C. 蜡烛熔化
D. 风声呼啸
“红豆”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思念与离别
B. 美好的回忆
C. 春天的到来
D. 友情的纽带
诗中对春色的比喻是什么?
A. 如酒
B. 如花
C. 如烟
D. 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