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3:02: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3:02:10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竟日百余里,相逢三数家。
平岗尽茅苇,沃壤旧桑蔴。
短树巢归燕,荒城宿乱鸦。
兴亡谁与问,马首夕阳斜。
整天走了百余里,只遇见三五家人家。
平坦的岗地上满是茅苇,肥沃的土地上曾经种过桑麻。
短短的树上燕子回巢,荒废的城中乌鸦栖息。
兴亡的事情谁能问呢?马头指向斜晖的夕阳。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描绘了诗人游历时的所见所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与个人的思考。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梦阮,号幼山,是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曾以诗名而著称。其诗风清新自然,常关注社会与自然的变化。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旅途中,表现了诗人对于兴亡与自然景象的深思,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的孤独感。
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诗的开头“竟日百余里,相逢三数家”直接描绘了旅途的艰辛与孤寂,几乎没有人烟的荒凉景象,让人感受到一份无奈与沉寂。接着“平岗尽茅苇,沃壤旧桑蔴”,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暗示了曾经的繁荣与现在的荒芜。这里的“沃壤”与“旧桑蔴”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历史的变迁与人事的无常。
“短树巢归燕,荒城宿乱鸦”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燕子归巢象征着温馨的家,然而,荒城中的乱鸦则带来一丝凄凉的气氛。最后一句“兴亡谁与问,马首夕阳斜”更是将个人的思考升华,表达出对历史兴亡的无奈,马首指向的夕阳也象征着人生的终结与希望的消逝。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带有一种诗意的忧伤和哲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人对历史的思考与自然的感悟,表现了在变迁中对于存在的思考和孤独感。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百余里”指的是什么?
A. 一天的旅程
B. 一周的旅程
C. 一年的旅程
“沃壤旧桑蔴”中的“沃壤”指的是什么?
A. 干燥的土地
B. 肥沃的土地
C. 荒废的土地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快
B. 孤独与感慨
C.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但其情感表达更为激烈,而李曾伯的《淮西幕自皂口入颍道间作》则更显得淡泊与沉思。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现内心情感,但风格各异,前者更具悲壮气息,后者则显得温和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