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1:59: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1:59:19
宿大通和尚塔,敬赠如上人,兼呈常、孙二山人
支公已寂灭,影塔山上古。
更有真僧来,道场救诸苦。
一承微妙法,寓宿清净土。
身心能自观,色相了无取。
森森松映月,漠漠云近户。
岭外飞电明,夜来前山雨。
然灯见栖鸽,作礼闻信鼓。
晓霁南轩开,秋华净天宇。
愿言出世尘,谢尔申及甫。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大通和尚的追思与敬仰。诗人提到支公(大通和尚)已经离世,他的身影依旧在古老的塔山上。之后,有真正的高僧前来,带来教义以拯救世间的苦难。诗人承袭了微妙的佛法,寄住在清净的境土之上。他能够自我观察身心,超越了对色相的执着。接着,描绘了松树映照月光的景象,远处的云淡淡地靠近窗户。山岭之外,闪电明亮,昨夜前山下过了雨。灯光下可以看到栖息的鸽子,听到敲响的鼓声,作礼的声音。清晨的阳光透过南轩,秋天的花朵洗净了天空。诗人希望能够超脱世间的尘埃,感谢申及甫两位友人。
作者介绍:崔曙,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擅长描绘山水和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大通和尚去世后,诗人通过对和尚的追思,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尊重以及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崔曙的《宿大通和尚塔》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既表现了对逝去高僧的敬意,又阐述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与体悟。诗的开头便以“支公已寂灭”引入,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伤和怀念。紧接着,诗人通过“更有真僧来”的描写,展现出佛教传承的不息与延续,强调了高僧的教义能够救人于苦,这是对信仰的坚定表达。
在意象的描绘上,诗人通过“森森松映月”和“漠漠云近户”等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氛围。这种自然景象与佛教思想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心灵的宁静与追求。同时,诗中“晓霁南轩开,秋华净天宇”的景象,象征着一种清明和超脱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越渴望。
整首诗流露出对人生、对苦难的思考,既有对生命的反思,也有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种内心的宁静与丰富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诗句既清新又深邃,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发。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高僧的怀念和对佛教教义的敬仰,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以及对超脱世俗的渴望。
诗词测试:
诗中“支公已寂灭”指的是谁?
A. 大通和尚
B. 诗人崔曙
C. 常、孙二山人
诗人希望能够做到什么?
A. 成为高僧
B. 超脱世尘
C. 画好风景
诗中描述的自然景象主要是哪些?
A. 山水和花草
B. 松树、月光、云、雨
C. 河流与湖泊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