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题王生画三蚕蜻蜓二首

《题王生画三蚕蜻蜓二首》

时间: 2025-05-10 22:11:36

诗句

饥蚕未得食,宛转不自持。

食蚕声如雨,但食无复知。

老蚕不复食,矫首有所思。

君画三蚕意,还知使者谁。

蜻蜓飞翾翾,向空无所著。

忽然逢飞蚊,验尔饥火作。

一饱困竹稍,凝然反冥寞。

若无饥渴患,何贵一箪乐。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22:11:36

原文展示

饥蚕未得食,宛转不自持。
食蚕声如雨,但食无复知。
老蚕不复食,矫首有所思。
君画三蚕意,还知使者谁。

蜻蜓飞翾翾,向空无所著。
忽然逢飞蚊,验尔饥火作。
一饱困竹稍,凝然反冥寞。
若无饥渴患,何贵一箪乐。

白话文翻译

饥饿的蚕尚未进食,身体扭动却无法自持。
吃饱的蚕声如同细雨,然而它们只知道吃,不再顾及其他。
老蚕已经不再进食,昂首沉思着什么。
您画的这三只蚕的意图,难道还知道是什么使者在传达吗?

蜻蜓飞翔在空中,无处依附。
忽然遇到了飞舞的蚊子,证明了你内心的饥渴。
吃了一顿饱饭,困于竹子上,凝望着却感到孤寂。
如果没有饥渴的烦恼,何必珍惜一碗饭的快乐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宛转:形容蚕因饥饿而扭动。
  • 食蚕:指正在吃食的蚕。
  • 矫首:抬头,形容老蚕沉思。
  • 飞蚊:在此指带来饥渴感的蚊子。
  • 箪乐:指一碗饭的快乐。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蚕”与“蜻蜓”,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饥渴的煎熬,反映了人们在生存中的困境。这种自然与生存的关系,可以联系到古代文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常常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辙对生活境遇的反思中,通过描绘蚕与蜻蜓,表现了对饥饿、思考与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题王生画三蚕蜻蜓二首》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人们在生存压力下的内心挣扎。诗中的蚕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对食物的渴求,尤其是“食蚕声如雨”的描写,更是将这种渴求具体化,令人感同身受。而老蚕的“矫首有所思”,则暗示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哲思。

蜻蜓的描写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感和无所依附的状态,体现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思索。诗中提到“若无饥渴患,何贵一箪乐”,深刻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的追求与得失之间的关系,强调了饥渴对快乐的珍惜。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反映出深邃的哲理,借助蚕与蜻蜓的意象,传达出生命的脆弱、对生存的渴求以及内心的孤独。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引发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饥蚕未得食,宛转不自持。
    描述饥饿的蚕因未能进食而扭动,表现出生命的无奈与渴望。

  2. 食蚕声如雨,但食无复知。
    吃饱的蚕发出的声音如同细雨,但它们只顾着吃,不再关心其他事物。

  3. 老蚕不复食,矫首有所思。
    年老的蚕不再进食,抬头沉思,暗示着对生命的反思。

  4. 君画三蚕意,还知使者谁。
    询问画中的三只蚕的意图,是否能理解其传达的意义。

  5. 蜻蜓飞翾翾,向空无所著。
    蜻蜓在空中飞翔,却无处可以栖息,象征着孤独与无助。

  6. 忽然逢飞蚊,验尔饥火作。
    突然遇到飞蚊,验证了内心的饥渴感。

  7. 一饱困竹稍,凝然反冥寞。
    吃饱后困倦于竹子上,却感到无比孤寂。

  8. 若无饥渴患,何贵一箪乐。
    如果没有饥渴的困扰,何必珍惜一碗饭的快乐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吃饱的蚕声比作细雨,形象生动。
  • 拟人:蚕和蜻蜓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生命的脆弱、对生存的渴望,以及在生活压力下的孤独感。通过自然的描写,反映出人们内心的挣扎与对快乐的渴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渴望。
  • 蜻蜓:象征孤独与无助。
  • 飞蚊:象征内心的饥渴与烦恼。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形成了对生命、孤独与快乐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食蚕声如雨”指的是什么? A) 吃饱的蚕声音
    B) 下雨的声音
    C) 蚕的颜色

  2. “若无饥渴患,何贵一箪乐”的意思是? A) 如果没有饥饿,快乐无所谓
    B) 饥饿是快乐的关键
    C) 饥饿让人珍惜快乐

  3. 诗中提到的“蜻蜓”是象征什么? A) 快乐
    B) 孤独
    C) 财富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苏辙的这首诗与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两首诗都涉及到对孤独的思考,但苏辙更加强调生存的渴望和内心的挣扎,而李白则展现了对人生的洒脱与超然。通过对比,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诗人对生命的不同感悟与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苏辙全集》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庚戍正月三,约同舍游西湖十首 雨漱紫泥 雪晴 江天暮景有叹二首 碧落洞四首 十二月二十七日立春夜不寐 游水月寺 旱后喜雨四首 其一 出永丰县西石桥上闻子规二首 其二 送姜夔尧章谒石湖先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陆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耳提面训 草字头的字 弓筋 觌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史班 燕燕于归 支字旁的字 守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飞蛾赴烛 皿字底的字 屮字旁的字 筚门圭窬 虚枯吹生 艸字旁的字 地主之谊 据点 肌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驰术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