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08: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08:10
上元夜适劝至西禅观灯
作者:苏辙
三年不踏门前路,
今夜仍看屋里灯。
照佛有余长自照,
澄心无法便成澄。
追欢狂客去忘返,
入定孤僧唤不譍。
更到西禅何所问,
隔墙鱼鼓正登登。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三年未曾踏足门前的感慨,今晚却依然能在屋内看见灯光。灯光照亮了佛像,心中也能照见自己,心境澄明,便能够达到无所执着的境地。追求欢乐的狂客们早已忘却归路,入定的孤僧却被唤不醒。再到西禅的寺庙又能问什么呢?墙外的鱼鼓声声入耳,仿佛在提醒着我。
苏辙,字子由,号晦然,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表达哲理与人生感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诗创作于元宵节,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思考与对世俗欢乐的反思。诗中通过对灯光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澄明。
这首诗从个人的感慨出发,深入探讨了内心的宁静与对外界繁华的反思。开篇提到“三年不踏门前路”,让人感受到诗人因生活变迁而产生的孤独与隔绝,然而在这个特别的夜晚,他选择了回归,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中对灯的描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光亮,更是一种内心的觉悟与启迪。通过“照佛有余长自照”,诗人表达了内心的光明与澄澈,仿佛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光明来自于内心而非外界。
而“追欢狂客去忘返,入定孤僧唤不譍”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狂欢的人们迷失在热闹中,而修行的僧人在静谧中沉淀思考,反映了对世俗与内心的深刻思考。最后一句“隔墙鱼鼓正登登”则将诗人从内心的思索带回现实,鱼鼓声声犹在耳边,提醒他外界的繁华仍在继续。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揭示了人在喧嚣与宁静之间的选择,展示了苏辙对人生的独到见解与审视。
三年不踏门前路:表达了诗人因缘故已久未到此处,暗含着时间的流逝与对过往的追忆。
今夜仍看屋里灯:在这一特别的夜晚,诗人选择回归,灯光成为他心灵的寄托。
照佛有余长自照:佛的光辉映照着自己,暗示内心的觉悟与自省。
澄心无法便成澄:心境的清澈,指向无执着的境界。
追欢狂客去忘返:喧闹的客人们沉醉于欢乐之中,失去了方向感。
入定孤僧唤不譍:修行僧人沉浸于内心的宁静,外界的呼唤无法打扰他。
更到西禅何所问:再去西禅又能问什么,暗示对外物的无意义。
隔墙鱼鼓正登登:墙外的鱼鼓声提醒着世俗的热闹与繁华。
整首诗通过对元宵节的描写,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和对外界繁华的反思,体现了苏辙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哲理思考。
上元夜代表什么节日?
“照佛有余长自照”中的“自照”是什么意思?
诗中提到的“鱼鼓”象征着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