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和颖上人南徐十咏 其七 鹤林寺

《和颖上人南徐十咏 其七 鹤林寺》

时间: 2025-05-03 19:39:28

诗句

松竹暗山门,飕飗给青吹。

传闻宋高祖,旧宅为兹寺。

地以黑龙升,经因白马至。

何必问兴亡,山川应可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39:28

和颖上人南徐十咏 其七 鹤林寺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松竹暗山门,飕飗给青吹。
传闻宋高祖,旧宅为兹寺。
地以黑龙升,经因白马至。
何必问兴亡,山川应可记。

白话文翻译:

松树和竹子遮暗了山门,微风送来清凉的气息。
听说宋朝的开国皇帝高祖,曾经的居所就是这座寺庙。
这地方因黑龙而升起,因白马而到来。
何必去问兴亡的事,山川自会记得这一切。

注释:

  • 松竹: 指松树和竹子,这里形容寺庙环境的幽静。
  • 飕飗: 形容风声轻柔的样子。
  • 宋高祖: 指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历史上以其豪杰之名而闻名。
  • 黑龙、白马: 典故,黑龙升起指的是地势的变化,白马则可能指历史中的重要事件或人物。
  • 兴亡: 指国家的兴盛与衰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山,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山水田园诗闻名,倡导清新自然的诗风,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该诗是在梅尧臣游览鹤林寺时创作的,结合了诗人的个人感受与历史的悠久沉淀,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单的语言描绘了鹤林寺的宁静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开头两句通过松竹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幽静的气氛,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受。而“传闻宋高祖,旧宅为兹寺”则引入了历史的视角,不仅让人感受到寺庙的庄严,还增添了几分神秘感。接下来的“地以黑龙升,经因白马至”则通过地理与历史的结合,展现出诗人对庙宇背后故事的思索。最后两句“何必问兴亡,山川应可记”则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淡然态度,强调自然与历史的永恒,令人深思。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邃,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历史的反思,表现出梅尧臣沉稳而深邃的诗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松竹暗山门”:描绘寺庙的环境,松树和竹子遮蔽了山门,形成一种幽静的氛围。
  • “飕飗给青吹”:微风轻轻吹拂,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 “传闻宋高祖,旧宅为兹寺”:引入历史,提到宋高祖与寺庙的渊源。
  • “地以黑龙升,经因白马至”:结合地理与历史,暗示变化与历史事件的联系。
  • “何必问兴亡,山川应可记”:表达对历史兴亡无常的淡然,认为自然和山川会记住一切。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松竹”与“山门”,“黑龙”与“白马”形成对照,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隐喻: 黑龙与白马象征历史的变化与重要事件,暗含深意。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强调历史与自然的永恒与记忆。

意象分析:

  • 松竹: 象征宁静与坚韧,代表自然的美好。
  • 山门: 代表寺庙的入口,象征着另一种境界的开启。
  • 黑龙、白马: 代表历史的变迁与重大事件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松竹”指的是什么?
    A. 只是松树 B. 只是竹子 C. 松树和竹子 D. 其他植物

  2. “传闻宋高祖”的意思是指什么?
    A. 说宋高祖生活在这里 B. 说宋高祖的旧宅是这座寺庙 C. 说宋高祖与寺庙无关 D. 其他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历史的关心 B. 对历史的淡然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其他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将梅尧臣的这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都是以自然为背景,但梅尧臣更倾向于历史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关注个人的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梅尧臣诗集》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和分析,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梅尧臣的《鹤林寺》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及其蕴含的历史哲思。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黄浦道中 送庄四归毗陵 借竹轩 茶庵招游西溪答之即坚其约次韵 斗鸡篇 思归引 小临海 怨诗 东西门行 塘上行苦辛篇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津的词语有哪些 揽破 西字头的字 伞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一字旁的字 劫质 包含帚的成语 花边人物 积讹成蠹 宝盖头的字 干字旁的字 亡室 历兵粟马 丨字旁的字 剜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束手待死 步障自蔽 齐较 丰年玉荒年谷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