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56: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56:19
豫让桥
志士各有立,处死焉能同。
当时百里奚,亦不殉虞公。
况复晋君在,虚器拥宫中。
智氏非其主,安得云效忠。
士为知己死,朋友理尚通。
荣枯不改节,此事固足风。
若云君臣义,天地相始终。
宁论知不知,报施说亦穷。
厉叔虽慷慨,愤怼非靖共。
一死良为难,惜哉言不衷。
全诗翻译:
志士各自有自己的立场,面对死亡又怎么能一致呢?
就像百里奚那样,也不愿殉葬于虞公。
更何况现在的晋君在位,空有王宫却无实权。
智氏并非真正的君主,怎能谈得上效忠呢?
士人为了知己而死,朋友之间的道理依然通行。
无论荣华与否都不改节操,这样的事本就值得称颂。
如果说君臣之间有义,天地始终如一。
岂能论知与不知,报恩与施恩的道理也无穷尽。
厉叔虽慷慨激昂,但愤怒并非靖共的情怀。
为了死而死实在困难,遗憾的是言辞却不相投。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龚景瀚,清代诗人,以其反映社会现实和士人情怀的作品著称,作品常通过历史典故表达对时局的思考。
创作背景:
写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士人身处复杂的政治环境,诗中反映了对忠诚、义务与个人理想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述,探讨了士人的忠诚与个人理想之间的矛盾。开篇提出“志士各有立”,强调了士人面对生死选择时的不同立场,继而引出百里奚的故事,表达出即使在动荡的时代,也有不愿随波逐流的人。诗中提到的“虚器拥宫中”更是对当时权臣无能的嘲讽,揭示了权力的虚幻与士人的真实情感。
接下来的“士为知己死,朋友理尚通”则道出士人之间的情谊与忠诚,表明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真正的友谊与理解是珍贵的。诗的最后两句则转向对“君臣义”的深刻思考,质疑忠诚的真正意义,强调了个人信念的重要性。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士人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学思考,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值得反复品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士人与权力、忠诚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冲突展开,强调了在复杂的社会中,坚守原则和真实情感的重要性。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百里奚”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人物?
A. 春秋时期
B. 战国时期
C. 汉代
“士为知己死”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友谊的重视
B. 对权力的追求
C. 对个人利益的考虑
诗中“虚器拥宫中”是对什么的批评?
A. 真实的权力
B. 统治者的无能
C. 士人的忠诚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