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6:5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6:55:58
出邑瘠而僻,古不通舟车。我来当四月,斗米三百余。中家力已殚,贫者将何如。有司急民隐,力请开仓储。恻然语众民,为我待须臾。兹邑距大府,迢迢千里途。大吏坐堂皇,幕客省文书。市区例供应,朝夕进所需。价廉米又凿,反斥斯言诬。有司默无策,束手徒嗟吁。贫民不敢怨,忍饥对妻孥。新禾登尚早,粒米真如珠。矫诏赈河内,吾思汲长孺。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偏僻地区的生活困境。诗人来到这座城市时,正值四月,粮食紧缺,每斗米价格已达三百余文。贫困的家庭已经耗尽了力气,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又该如何生存呢?当局十分急切地想要遮掩民生困境,强烈请求开仓放粮。诗人心里感到忧虑,恳求大家耐心等待片刻。这里离大府遥远,行程千里。地方官员坐在华丽的厅堂,身边是文书官员。市场上虽有供应,每天都能进货,但米价却依旧低廉,反而让人觉得言辞可疑。当局毫无办法,只能无奈叹息。贫民不敢抱怨,只能忍饥对着妻儿。新禾尚未成熟,米粒如同珍珠般珍贵。虽有朝廷的赈济令,但我心中只想为那些饥民汲取长久的温暖。
作者介绍:龚景瀚,清代诗人,生于贫困家庭,常关心民生问题。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在外出时目睹地方贫困,因而发出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困境和对当局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真切的情感,反映了清代地方百姓的生活困境及对当局无能的失望。诗中使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使得读者能深刻感受到贫民的艰辛与无奈。开头描写了地方的贫瘠与偏僻,紧接着以“斗米三百余”来强调粮食的短缺及生活的困窘,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诗人通过对“有司”的描写,揭示了地方官员的无能与漠不关心,虽然他们坐在堂皇的厅堂中,却对于民众的疾苦毫无作为,形成强烈的对比,突显出对当局的不满和对民众的同情。结尾处提到的“粒米真如珠”深刻地表达了在饥荒中,米粒的珍贵与难得,进一步映射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
整首诗以一种沉重而又充满同情的基调,唤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的深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对贫困民众的同情与对无能官员的不满,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斗米三百余”指的是什么?
a) 米价昂贵
b) 米量不足
c) 米的品质
诗人对地方官员的态度是?
a) 赞许
b) 不满
c) 漠视
“粒米真如珠”表现了什么?
a) 米粒的珍贵
b) 米的丰收
c) 米的价格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朱自华的《春夜喜雨》同样描绘了自然与生计的关系,但其基调更为乐观,而龚景瀚的《即事》则通过生活的困境展现了社会的不公与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