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00:19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
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馀。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
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
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畬。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00:19
符读书城南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
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馀。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
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
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
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畬。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
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木材的弯曲需要依靠木匠的规矩,而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肚子里有诗书。诗书勤奋才有,若不勤奋,肚子里便空虚。想要知道学习的力量,贤人和愚人其实都是从同一个起点开始的。由于他们不能学习,所处的环境便各自不同。两家各生了儿子,玩耍时却是同样的聪明。年少时聚在一起嬉戏,跟同队的鱼并无差别。等到十二三岁,头角渐渐有些不同。到了二十岁,性格渐渐乖张,清清的沟渠映照着污浊的水渠。三十岁时,身体的骨骼成形,正如龙与猪的差别。飞黄腾达的人,已经无法顾及那些平凡的人。一人做马前的卒子,背上长满了虫蛆;一人则做公与相,安居在府中。问他们为何如此,究竟是因为学与不学。金银虽为重宝,却难以长期储藏;学问藏于身,身在则有余。君子与小人,并不依靠父母的庇护;不见公与相,却能自耕自作。看不到三公的后代,饥寒交迫中没有驴子。文章难道不珍贵吗?经书与训诫乃是田畴。没有源头的河流,早晨满盈,黄昏就已干涸。若人不通古今,便如马牛般穿着衣服。身陷不义之事,又何来多的名誉?时值秋天,积雨过后,凉意袭入乡村。灯火稍显亲切,书卷可随意翻阅。难道不应在旦夕之间思念,为你惜留这居所。恩义总有相夺之时,作诗以劝踌躇。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散文见长,尤其擅长骈文与古文,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作品多反映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人修身的强调。
创作背景 《符读书城南》创作于韩愈在城南别墅期间,旨在表达对教育和学习的重视,强调知识对个人命运的重要性。在唐代,士人追求名利的风气日渐盛行,韩愈通过此诗反思社会现象,提倡志向与修身。
《符读书城南》通过对比不同人群的成长过程,深入探讨了教育、学习和个人命运的关系。诗中以木匠的技艺和人的成长相提并论,展现了知识的必要性。韩愈从幼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描绘了人们在学习与教育的影响下,性格和命运的不同。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对比,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例如,诗中提到“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暗示成功的人往往会忽视底层的生活,而“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则揭示了物质的宝贵与知识的长久性。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也体现了他对学习的重视。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社会现象的深思,激励读者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提升自我。韩愈通过这种方式,传递了他对教育的热爱与信仰,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批判社会对地位和财富的追求,而忽视了知识和修身的价值。作者通过对不同个体命运的对比,提醒人们珍惜学习时光,以知识改变自身的命运。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木之就规矩”,意在说明什么?
诗中“金璧虽重宝”的意图是什么?
韩愈在诗中通过对比不同个体的成长,想表达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