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雨晴後,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

《雨晴後,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

时间: 2025-05-01 16:38:07

诗句

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38:07

原文展示

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白话文翻译

这座高亭已经废弃很久,下面有一个养鱼的池塘。
暮色渐渐笼罩千山,春风吹来百草的芳香。
市桥上人迹寥寥,古寺里的竹子显得苍翠。
鹳和鹤飞来飞去,不知道它们要去哪里,叫声回荡在夕阳下。

注释

  • 高亭:高高的亭子,表示一种古老的建筑。
  • 废已久:表示亭子已经荒废了很长时间。
  • 种鱼塘:养鱼的池塘。
  • 暮色:黄昏时分的光线。
  • 千山入:千山都被暮色笼罩。
  • 春风百草香:春风送来百花和草木的香气。
  • 市桥:指市区的桥。
  • 寂寂:形容环境的安静。
  • 苍苍:形容颜色深沉,通常指竹子。
  • 鹳鹤:指一种鸟类,象征着自由和宁静。
  • 号鸣:鸟类的叫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苏轼以其多才多艺闻名,尤其是在诗、词、文、书法和绘画等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他的诗风豪放,常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在闲暇中漫步于自然之中的感受。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傍晚,表现出他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是苏轼在闲暇时的即兴之作,诗中描绘了一个雨后初晴的傍晚,诗人在四望亭下的鱼池旁漫步,感受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全诗通过对高亭、鱼塘、暮色、春风和人迹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恬淡、闲适的氛围。

“高亭废已久”一句,既是对亭子沧桑的感慨,也隐喻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时间的推移与自然的常在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永恒。接下来的“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暮色降临,春风拂面,带来了草木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

整首诗以“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展现了人迹罕至的静谧,进一步加深了诗中渗透的孤独感与对自然的亲近。而最后一句“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则是对鸟类自由飞翔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由与归属的思考。

这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展现了苏轼深厚的诗歌造诣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高亭废已久:揭示了亭子的历史,暗示时间的流逝。
  2. 下有种鱼塘:展现了自然与人造环境的结合。
  3. 暮色千山入:描绘了黄昏时分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4. 春风百草香:传达了春天的气息,象征生机与希望。
  5. 市桥人寂寂:描绘了人迹罕至的宁静,反映孤独感。
  6. 古寺竹苍苍:古寺的竹子象征着岁月的积淀与沉静。
  7. 鹳鹤来何处:引发思考,表现对自由的向往。
  8. 号鸣满夕阳:鸟鸣声与夕阳交织,形成了美好的画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风百草香”中的“香”,以春风来传达自然的美。
  • 拟人:鹳鹤的“号鸣”表现出鸟类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时光流逝的思考,以及对自由与归属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亭:象征着历史与过往。
  • 鱼塘:代表自然的生机与人类的生活。
  • 暮色: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宁静的氛围。
  • 春风:代表生机与希望。
  • 市桥:暗示人际关系的冷漠与孤独。
  • 古寺竹:象征岁月的沉淀与智慧。
  • 鹳鹤:象征自由与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高亭”指的是什么?
    A. 一座高楼
    B. 一座废弃的亭子
    C. 一座宫殿

  2. “春风百草香”表达了什么意境?
    A. 春天的生机
    B. 秋天的萧瑟
    C. 冬天的严寒

  3. 诗中描绘的环境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A. 喧闹与繁忙
    B. 宁静与安详
    C. 悲伤与孤独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自然之美,展现诗人对静谧环境的热爱。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表达流动的自然与人生的瞬息万变。

诗词对比

苏轼与王维的自然诗歌风格各有千秋。苏轼的诗更加豪放,常带有个人情感;而王维则以细腻、清新著称,往往通过景物传达更深的哲思。两位诗人在自然描绘上的异同,展现了宋代诗歌的丰富多样性。

相关查询

梅初破蕊 次韵林国器元夕 次单君范袖来汪西皋所譔咏秋十章以示因和之 次前韵与舅氏竺九成求芋 石藏玉赞 次韵弟茝客怀 次韵和岳醵饮西峰寺分韵成诗十四首见寄 书于灵济方丈 无题 元宵薇山内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鸮鸣鼠暴 食字旁的字 街溜子 永垂不朽 上下一心 一笑千金 内廉 包含脍的词语有哪些 拍板成交 玄字旁的字 衰德 缩手旁观 糸字旁的字 蝇开头的成语 蛰裂 丨字旁的字 革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