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3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38:07
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这座高亭已经废弃很久,下面有一个养鱼的池塘。
暮色渐渐笼罩千山,春风吹来百草的芳香。
市桥上人迹寥寥,古寺里的竹子显得苍翠。
鹳和鹤飞来飞去,不知道它们要去哪里,叫声回荡在夕阳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苏轼以其多才多艺闻名,尤其是在诗、词、文、书法和绘画等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他的诗风豪放,常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此诗创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在闲暇中漫步于自然之中的感受。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傍晚,表现出他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是苏轼在闲暇时的即兴之作,诗中描绘了一个雨后初晴的傍晚,诗人在四望亭下的鱼池旁漫步,感受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全诗通过对高亭、鱼塘、暮色、春风和人迹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恬淡、闲适的氛围。
“高亭废已久”一句,既是对亭子沧桑的感慨,也隐喻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时间的推移与自然的常在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永恒。接下来的“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暮色降临,春风拂面,带来了草木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
整首诗以“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展现了人迹罕至的静谧,进一步加深了诗中渗透的孤独感与对自然的亲近。而最后一句“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则是对鸟类自由飞翔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由与归属的思考。
这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展现了苏轼深厚的诗歌造诣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时光流逝的思考,以及对自由与归属的追寻。
诗中提到的“高亭”指的是什么?
A. 一座高楼
B. 一座废弃的亭子
C. 一座宫殿
“春风百草香”表达了什么意境?
A. 春天的生机
B. 秋天的萧瑟
C. 冬天的严寒
诗中描绘的环境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A. 喧闹与繁忙
B. 宁静与安详
C. 悲伤与孤独
苏轼与王维的自然诗歌风格各有千秋。苏轼的诗更加豪放,常带有个人情感;而王维则以细腻、清新著称,往往通过景物传达更深的哲思。两位诗人在自然描绘上的异同,展现了宋代诗歌的丰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