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38: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38:08
双石(并引)
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玉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忽忆在颍州日,梦人请住一官府,榜曰仇池。觉而诵杜子美诗曰“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乃戏作小诗,为僚友一笑。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従鸟道绝峨眉。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
在扬州,我得到两块石头,其中一块是绿色的,形状如丘陵,背部有个孔;另一块是白色的,可以照见影子。将它们放入盆水中,放在书案上。忽然想起在颍州的日子,梦中有人请我住在一座官府,牌子上写着“仇池”。醒来后,我诵读杜甫的诗:“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于是,我随意作了一首小诗,逗乐我的同僚。梦中的美好和醒来的不真实,让我感到困惑。只看到玉峰横亘在太白山前,便从山鸟的道上走向峨眉山。秋风带来烟云的意境,晨曦让草木的姿态更加生动。那一丝清明的光亮,究竟来自何处?老人真想住在仇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以其诗、词、文三绝而闻名。苏轼在政治上曾遭贬谪,生活经历丰富,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双石》作于苏轼在扬州时期,借二石抒发对过往的追忆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对仇池的梦境描绘,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然的向往。
《双石》通过两块石头的描写,引出诗人对往昔的回忆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中将绿色的石头与白色的石头相对照,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象征着自然的美好和内心的渴望。诗人在梦中被邀请到仇池,这一地名不仅是对杜甫诗句的引用,也象征着诗人对避世隐居的向往。
整首诗在梦与醒之间游走,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梦中的情景宛如仙境,唤起了他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尤其是最后两句,提到“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轮回,也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平静生活的渴求。
整首诗通过对石头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隐居生活的渴望,反映出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梦中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追求自由的愿望。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仇池”是指:
A. 一种花
B. 一个地名
C. 一种石头
D. 一种官职
填空题:诗人通过梦境回忆起在__的日子。
判断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完全满意。(对/错)
答案:
苏轼的《双石》与王维的《鹿柴》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侧重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