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时间: 2025-05-06 19:14:57

诗句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14:57

原文展示: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白话文翻译: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已经尽心尽力了。河内发生灾荒时,就把百姓迁往河东,把粮食从河内调往河东;河东出现灾荒时也是如此。我观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像我这样用心。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而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加,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国君喜欢打仗,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如果战争开始,士兵们在战斗中弃甲逃跑,有人在百步后停,有人在五十步后停。五十步笑百步,这样行吗?”
惠王说:“不可以,逃跑都是逃跑,只是距离不同罢了。”
孟子接着说:“如果国君明白这一点,就不会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只要不违农时,粮食就不会丰收;如果不把渔网放入死水中,鱼虾就不会丰盈;如果在适当的时间进山砍柴,木材就不会用不完。粮食和鱼虾不会丰盈,木材也不会用不完,这样民众在生死之间就没有遗憾。生死之间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的宅子,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丝绸;家禽家畜在适当的时间养,七十岁的人可以吃肉;如果百亩的田地不被剥夺,就可以保证一家人不饥饿。
要重视学校的教育,强调孝道和兄弟情义,白发人走在路上不会被拖累。七十岁的人穿上丝绸,吃上肉,百姓不再饥寒交迫,但如果国君仍然不行使王权,那是前所未有的。狗和猪吃人的食物却不懂得节制,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发觉,人的死亡则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天命。这样难道不等同于杀人却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问题吗?国君没有罪,年成不好,百姓就会来到这里。”

注释:

  • 寡人:自谦的称谓,意为“我”。
  • 河内、河东:指中国古代的地名,代表不同的地区。
  • 弃甲曳兵而走:丢掉铠甲,拉着武器逃跑。
  • 百步、五十步:比喻逃跑的距离。
  • 王道:指仁政、德政的治理之道。
  • 庠序之教:古代教育机构的教育。

典故解析:

  • 五十步与百步:出自《孙子兵法》,用来比喻在逃避责任时的相对和绝对的区别。
  • 不违农时: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代表性人物之一,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创作背景:该诗体现了孟子对当时统治者的劝诫,强调治理国家应注重民生和农业发展,而非盲目征战。

诗歌鉴赏:

《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充满智慧与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孟子的政治理念。孟子以“王好战”作引,指出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危害,借用五十步与百步的比喻,巧妙地揭示了逃避责任的无意义。接着,孟子强调农时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保证农民的生计,才能让国家安定,民众富足。整首诗在语言上通俗易懂,但内涵深邃,反映了孟子关心民生、提倡仁政的思想。

在社会背景上,孟子生活的时期正值战国,国家间的战斗频繁,民众生活困苦。此时,孟子呼吁统治者应以民为本,重视农业,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我们在追逐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民生的关注和保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明王对国家治理的态度。
    •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治理应灵活应对灾害。
    • “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对逃跑行为的不合理嘲笑。
    • “不违农时”:强调农业生产要符合时令。
    • “养生丧死无憾”:强调民众的生活质量。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战争和逃跑的比喻,形象地说明政治责任。
    • 对仗:整首诗结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表达效果。
  • 主题思想:强调善治的重要性,主张统治者应以民为本,重视农业和教育,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意象分析:

  • 河内、河东:象征不同的命运和选择。
  • 鱼虾与粮食:代表了民生的基础和富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用什么比喻来说明逃避责任的无意义?

    • A. 鼓与杖
    • B. 五十步与百步
    • C. 鱼与水
  2. 填空题:孟子认为,重视__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3. 判断题:该诗中提到的“王道”是指暴力统治。 (对/错)

答案:

  1. B
  2. 农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论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强调仁义道德。
  • 《庄子》:探讨自然与人性,反映哲学思想。

诗词对比

  • 《春秋》:关注国家治理与历史的关系。
  • 《离骚》: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关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孟子》原著及其注解。
  • 相关研究文章和书籍,如《战国策》等。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游云台四首 其一 送汪仪制柏亭升南尚卿 宿清远飞来寺二首 其二 宿清远飞来寺二首 其一 会城春游得空字 邻山馆中 大林洞天 复民部何三柳遗廷对策二首 其二 复民部何三柳遗廷对策二首 其一 东山霁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云胡 刀字旁的字 禅乘 恬淡 仁者能仁 搜奇索古 血字旁的字 淑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眼皮子浅 三句不离本行 疋字旁的字 悲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衍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行比伯夷 侦知 酉字旁的字 神座 又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