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

时间: 2025-05-07 09:50:33

诗句

  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50:33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原文展示: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白话文翻译:

厉王残暴,导致国人对他的谤言。召公于是对王说:“民众已经忍受不了这样的命运了!”王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来监视谤言者。一旦发现,就杀掉他们。国人无人敢再发言,只能以眼神交流。王高兴地告诉召公:“我已经能够消除谤言了,他们都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实际上是在封闭言论。”压制民众的声音,比防堵河流更危险,必然会伤害更多的人。民众也是如此。因此,治理水流的人,必须开渠引导;治理民众的人,必须宣导他们的言论。故而,天子在听政时,应该让公卿到列士献诗、盲人献曲、史官献书、士人劝诫、工匠进言、百姓传达意见、近臣尽力规劝、亲戚补充观察,盲人和老年人给予教诲,经过这些之后,王才能审慎决策。因此政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民众之所以有口,犹如土地之有山川,财物的使用和丰盈犹如大地的沃土,衣食的来源也在于此。口所表达的话,善恶之事都能因此而兴起。行善而备防止恶事,所以才会使财富和衣食得以丰盈。民众的忧虑在于心中,而宣扬在于口中,形成后再付诸实践,怎么能够封堵呢?若封堵他们的言论,能有什么结果?王没有听从,于是国人无人敢再发声。三年后,最终将王流放到彘地。

注释:

  • 厉王:指的是周朝的厉王,他的统治残暴,导致民众怨声载道。
  • 召公:召公奭,周朝的政治家,以直言不讳著称。
  • :中伤、诽谤。
  • :封闭、阻塞。
  • 监谤者:监视并惩罚说谤言的人。
  • 决之使导:开渠引导水流。

典故解析:

这首诗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现象,强调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召公的劝谏说明了治理国家需要倾听民众的声音,若一味压制,最终只会导致更大的问题。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该诗无明确作者,属于先秦时期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斗争。
  • 创作背景:诗歌产生于周朝时期,正值王权与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召公作为直言之士,力求唤醒统治者的意识。

诗歌鉴赏:

《召公谏厉王弭谤》是一首具有深刻政治寓意的诗。它通过召公的谏言,揭示了专制统治下民众的苦恼与无奈。诗中运用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民众对王权的恐惧与压制,彰显出治理者忽视民声所带来的后果。尤其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论述,深刻阐释了压制言论的危险性,提醒统治者要善于倾听、容纳不同声音。诗歌在结构上严谨而有条理,情感真挚而深沉,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厉王虐,国人谤王:厉王的残暴导致民众对他产生了谤言。
    •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召公告知王,民众已经无法忍受这样的统治。
    •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王因愤怒而找来巫师监视谤言者。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压制民众的言论,比堵住河流更为危险。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民众的言论比作河流,暗示其流动性与不可阻挡。
    • 对仗:诗中常常使用对仗的句式,增强了语句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强调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警示统治者应倾听民声,以避免因压制而导致的更大危机。

意象分析:

  • :象征民众的声音与诉求。
  • :象征流动的自由与生命力。
  • 国人:代表了受压迫的人民,体现了社会的真实状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厉王”指的是哪位统治者?

    • A. 周昭王
    • B. 周厉王
    • C. 周宣王
    • D. 周成王
  2. 召公的主要诉求是什么?

    • A. 加强统治
    • B. 倾听民声
    • C. 扩大疆域
    • D. 维护权威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诗经》中的《国风》

诗词对比

  • 比较《召公谏厉王弭谤》与《离骚》,二者都表现了对统治者的批评与对民众的关怀,但《离骚》更多的是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召公谏厉王弭谤》则着重在政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参考资料:

  • 《论语》
  • 《诗经》
  • 《春秋左传》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如梦令 秋柳二首 其一 如梦令·听尽西窗风雨 如梦令 题南汽报 如梦令 其三 步梅村先生韵 如梦令 如梦令 野桃 如梦令 春后寒雪不已 如梦令 如梦令 如梦令 其五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狂风骤雨 沉浮俯仰 发结尾的成语 微谋 包含弦的成语 包含副的成语 娱心悦目 制片 聿字旁的字 包含渭的成语 釆字旁的字 自审 立字旁的字 主题词 兜的 悲喜交至 鬲字旁的字 油干灯尽 廾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