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14: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1:14:4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及其弟子
舜是在田地里发迹的,傅说是从筑墙工人中被提拔的,胶鬲是在鱼盐贸易中被举荐的,管夷吾被士人所推举,孙叔敖是在海上做事中被提拔的,百里奚则是在市场中被重用。因此,天要赋予这个人重大使命,必定要先让他经历心志的磨难,身体的劳顿,饥饿的折磨,和生活的贫乏,打乱他所做的事情,以此来激发他的内心,锻炼他的意志,增加他原本所不能做到的能力。一个人只有经历了这些磨难,才能改正内心的困扰,衡量思虑的得失,才能在脸色和声音上表现出来,才能有所领悟。内则没有法家的治理,外则没有敌人的威胁,国家常常会灭亡。因此,才知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
生于忧患:意指在忧虑和困境中成长,经历磨难。
死于安乐:意指在安逸和舒适中衰亡,缺乏斗志。
舜:古代贤君,以德治国。
傅说:传说中的贤者,曾做筑墙工人。
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历史上著名的贤士,均在艰难环境中被举荐。
法家:指法治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继承了孔子的儒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
这首诗写于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割席分治,民众苦难。孟子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目的是希望人们能够警惕安逸的生活,珍惜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此来激励士人和统治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诗,表达了孟子对于人生经历与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强调了磨难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性。孟子指出,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锤炼出坚韧的意志和卓越的才能,才能真正承担起重大的责任与使命。诗中所列举的人物都在逆境中崭露头角,反映出社会对于有才之士的需求以及对安逸生活的警惕。整首诗充满了警醒与启示,提醒人们在面对安逸生活时要保持清醒,以免陷入消沉与衰退。
整首诗强调了经历磨难的重要性,警示人们在安逸中不可沉迷,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以免失去奋斗的动力。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生于忧患”主要指什么?
A. 生活在安逸中
B. 在艰苦环境中成长
C. 遇到困难就放弃
D. 只追求物质享受
填空题:诗中提到“舜发于__之中”,这里指的是舜在什么环境中成长?
判断题:诗中强调安逸的生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积极作用。 (对/错)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