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55:35
原文展示:
沁园春 白燕
莫讶红襟,此日重逢,相看已非。
笑主人帘箔,换来银蒜,旧家门巷,褪了乌衣。
柳絮池塘,梨花院落,飞入丛中影欲迷。
穿花去,共寻芳蝴蝶,到处相依。
水晶怎捲风微。问何处衔泥带月归。
喜拖馀半颈,玉钗绰约,舞残双剪,雪羽差池。
夕照都沉,粉墙不隔,休向佳人鬓上飞。
喃喃语,与雪衣娘子,共话依稀。
白话文翻译:
不要奇怪今日我身穿红衣,与您重逢,这一见面已不再是昔日的情景。笑着看主人在帘子后,换来了银蒜,旧时的家门巷子,也都褪去了黑色的衣衫。
柳絮在池塘飘舞,梨花在院落绽放,飞舞的影子令人迷醉。
穿过花丛,和蝴蝶一起去寻芳,处处都能相互依偎。
水晶般的微风怎么能卷起这柔和的气息?问那月亮何时能衔泥而归。
欣喜地拖着玉钗,轻盈的身姿在舞动,舞动的双剪,像雪一样轻盈飘逸。
夕阳都沉下去了,粉墙不再阻隔,何必让佳人的鬓发上飞舞着这些?
喃喃细语,与身穿雪衣的娘子,共同回忆那模糊的往事。
注释:
- 莫讶红襟:不要惊讶我穿着红色的衣襟。
- 笑主人帘箔:看着主人在帘子后微笑。
- 银蒜:这里可能指代一种食材,意为新鲜的食物。
- 乌衣:黑色的衣衫,象征着旧时光的褪去。
- 柳絮、梨花:自然景物,象征春天的生机和美丽。
- 雪羽差池:形容轻盈、飘逸的舞姿。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殷秉玑,清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的热爱。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天,正值重逢之际,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春天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沁园春 白燕》通过描写春天的自然景色和人与人之间的重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记忆的追忆。诗中用“红襟”象征温暖的情感,重逢之际的微笑也传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柳絮池塘,梨花院落”,生动描绘了春天的生机,诗人通过细腻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而“穿花去,共寻芳蝴蝶”,则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诗中对风的描写“水晶怎捲风微”,寓意轻柔而富有生机的春风,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美好事物的赞美。结尾部分,诗人与雪衣娘子的喃喃细语,展现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思索,增添了几分温馨与惆怅。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令人感受到一种悠远的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莫讶红襟,此日重逢,相看已非:劝说对方不要对我穿着红衣而感到惊讶,今天相聚已不是往昔的情景。
- 笑主人帘箔,换来银蒜,旧家门巷,褪了乌衣:主人在笑,换来了新鲜的食物,旧时的地方已失去往日的光彩。
- 柳絮池塘,梨花院落,飞入丛中影欲迷:柳絮在水面飘荡,梨花在庭院绽放,影子在花丛中显得朦胧迷离。
- 穿花去,共寻芳蝴蝶,到处相依:穿过花丛去寻找蝴蝶,处处都可以相互依偎。
- 水晶怎捲风微:水晶般的微风怎能卷起这些轻盈的花瓣。
- 问何处衔泥带月归:询问何处的月亮能携泥土而归。
- 喜拖馀半颈,玉钗绰约,舞残双剪,雪羽差池:欣喜地拖着玉钗,轻盈地舞动,舞姿如雪般轻盈。
- 夕照都沉,粉墙不隔,休向佳人鬓上飞:夕阳渐沉,粉墙不再阻隔,何必让这些花瓣飞向佳人的发间。
- 喃喃语,与雪衣娘子,共话依稀:轻声细语,与穿雪衣的女子共同回忆模糊的往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景物比喻为轻盈的舞姿,生动形象。
- 拟人:柳絮、梨花等自然元素被赋予情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春天的热爱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红襟:象征温暖、重逢的情感。
- 柳絮、梨花:春天的象征,代表生机与美丽。
- 蝴蝶:自由与美好的象征,追求美好事物。
- 雪羽:轻盈的舞姿,象征梦幻与诗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莫讶红襟”意指什么?
- A. 不要惊讶诗人的衣着
- B. 不要对春天感到奇怪
- C. 不要对往事感到遗憾
-
诗中提到的“旧家门巷”指的是什么?
- A. 过去的居所
- B. 现在的家园
- C. 往日的朋友
-
诗中“水晶怎捲风微”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春风的赞美
- B. 对自然的无奈
- C. 对往昔的思念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晏殊
诗词对比:
- 《春晓》与《沁园春 白燕》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前者更强调春天的宁静与美好,后者则更多描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怀旧。
参考资料:
- 《清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元曲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