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0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06:41
咏同心芙蓉诗
作者: 朱超 〔南北朝〕
青山丽朝景,
玄峰朗夜光。
未及清池上,
红蕖并出房。
日分双蒂影,
风合两花香。
鱼惊畏莲折,
龟上碍荷长。
云雨留轻润,
草木隐嘉祥。
徒歌涉江曲,
谁见缉为裳。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青山的美丽景色和夜晚玄峰的光辉。未到清池之上,红色的荷花已然开放。阳光照耀下,双花的影子映在水面,风中夹杂着两朵花的幽香。鱼儿因荷叶折断而惊慌,乌龟因荷花的生长而受到阻碍。云雨留下轻轻的滋润,草木隐约中透出吉祥的象征。诗人徒然歌唱那涉江的曲子,谁能看到我亲手缝制的衣裳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描绘的意象如荷花、青山等,均为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自然景象,隐喻着和谐美好的生活。
作者介绍:
朱超,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优美的描绘见称。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咏同心芙蓉诗》是在一个描绘自然与情感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反映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对情感的追求。
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开篇的“青山丽朝景,玄峰朗夜光”便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早晨与夜晚的美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意境。接着,诗人通过“未及清池上,红蕖并出房”的描写,引出了红色荷花盛开的景象,象征着生命的热情与活力。两句“日分双蒂影,风合两花香”则以细腻的感官描写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意境,展现了自然间的互动与和谐。
后面的“鱼惊畏莲折,龟上碍荷长”则引入了生物的反应,表现出自然界的灵动与趣味。最后几句“徒歌涉江曲,谁见缉为裳”则引发了诗人在自然与人文之间的思考,表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无奈。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美好。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生命活力的歌颂,以及对人文情感的思考,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红蕖”指的是什么?
“鱼惊畏莲折”中的“惊”是指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书籍能帮助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背景、技巧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