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遣兴 其三

《遣兴 其三》

时间: 2025-05-02 08:09:36

诗句

风景正高洁,岁律忽峥嵘。

岸竹森如束,山田漫已耕。

溪寒幽石出,岫远暮云横。

试问螭头吏,谁令向此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8:09:36

原文展示:

风景正高洁,岁律忽峥嵘。岸竹森如束,山田漫已耕。溪寒幽石出,岫远暮云横。试问螭头吏,谁令向此行。

白话文翻译:

自然风景高雅纯洁,岁月规律突然变得严峻。岸边的竹子密集如束,山间的田地已经广泛耕作。溪水寒冷,幽深的石头显露出来,山峰遥远,傍晚的云彩横亘。试问那些官员,是谁命令他们来到这里。

注释:

  • 岁律:指时间的规律或节奏。
  •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比喻时间的严峻。
  • 森如束:形容竹子密集如捆绑。
  • 岫:山峰。
  • 螭头吏:指官员,螭头是古代建筑上的一种装饰,常用来象征官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宋代政治家、文学家。他曾任宰相,主张抗金,是南宋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李纲的诗文多反映其政治主张和人生观,风格刚健有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李纲巡视或旅行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官员职责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竹林、田野、溪流和山峰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高洁自然风景的欣赏。诗中的“岁律忽峥嵘”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变迁,而“试问螭头吏,谁令向此行”则反映了作者对官员职责和使命的思考。整体上,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歌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景正高洁”:开篇即赞美自然风景的高雅纯洁。
  • “岁律忽峥嵘”:用“峥嵘”形容时间的严峻,暗示人生的变迁。
  • “岸竹森如束”:描绘岸边竹子密集如捆绑,形象生动。
  • “山田漫已耕”:说明山间的田地已经广泛耕作,展现了农耕景象。
  • “溪寒幽石出”:通过“寒”和“幽”字,描绘溪水的冷冽和石头的深邃。
  • “岫远暮云横”:用“远”和“横”字,描绘山峰的遥远和傍晚云彩的横亘。
  • “试问螭头吏,谁令向此行”:提出疑问,思考官员的职责和使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森如束”比喻竹子密集。
  • 拟人:如“岁律忽峥嵘”将时间拟人化。
  • 对仗:如“溪寒幽石出,岫远暮云横”中的对仗。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高洁风景的欣赏和对官员职责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如“岸竹”、“山田”、“溪寒”、“岫远”等,都具有丰富的意象意义,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和深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岁律忽峥嵘”形容的是什么? A. 时间的严峻 B. 山势的高峻 C. 竹子的密集 D. 田地的耕作 答案:A

  2. “试问螭头吏,谁令向此行”中的“螭头吏”指的是什么? A. 官员 B. 士兵 C. 农民 D. 商人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李纲的《遣兴 其三》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但李纲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官员职责的思考,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超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纲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李纲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伤思 喜浑吉见访 送人隐居(一作卢逸人隐居) 九子坡闻鹧鸪 辱绵州于中丞书信 玉真观 赠回雪 二辛夷 洞庭驿楼雪夜宴集,奉赠前湘州张员外 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形孤影寡 个别 干枢 包含瞻的词语有哪些 黑沉沉 换日偷天 三撇旁的字 琛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父字头的字 晴霭 阜字旁的字 示字旁的字 言戏 惊魂不定 关结尾的成语 油嘴花唇 鬯字旁的字 见噎废食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