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3:14: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14:32
鹧鸪天
作者: 陈匪石 〔清代〕
浅浅双鸳印碧苔。
秋千影里旧池台。
依稀露叶烟条在,
辛苦风晨月夜来。
花作障,酒如淮。
春前春后费安排。
谁怜瘦损相思骨,
称体新衣未剪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秋意的画面:清澈的水面上,双鸳鸯的印迹在碧绿的苔藓上轻轻浮现,秋千的影子映在旧时的池台上。微弱的露水在烟雾中依然存在,风儿在清晨和夜晚之间辛苦地穿梭。花朵宛如屏障,美酒如同淮水般流淌。春天之前和之后的日子都在精心安排。谁来怜惜那因思念而消瘦的身躯呢?新衣虽已成形,却还未剪裁。
作者介绍
陈匪石,清代诗人,擅长词曲,风格清新脱俗,作品多描绘自然和人情,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情感的探索。
创作背景
《鹧鸪天》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复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内心的孤独与思念,结合当时社会对情感的重视,表达了对爱情和人生的思索。
《鹧鸪天》是一首描写秋日情景的词作,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物与人情的交融。开篇的“浅浅双鸳印碧苔”便呈现出一种轻盈而又柔和的意境,鸳鸯象征着爱情,碧苔则有着宁静的美感,构建出一幅生动的秋景画面。接下来的描述,通过秋千影和旧池台,传达了对往昔的怀念。
在“依稀露叶烟条在”中,诗人用“露叶”与“烟条”的对比,传递出一种朦胧的美感和孤独的情感。随后,“辛苦风晨月夜来”则揭示了时间的流逝,风的辛苦与思念的苦楚交织在一起,显示出诗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最后两句“谁怜瘦损相思骨,称体新衣未剪裁”,则是对自身困境的深刻反思,思念之苦让人消瘦,而新衣虽然已做好,却未能穿上,象征着对新生活的渴望与无奈。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自然景物的结合,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爱情与生活的思考,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期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主题围绕着思念、孤独与对新生活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深刻理解与内心的挣扎。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双鸳”象征什么?
A. 友情
B. 爱情
C. 亲情
答案:B
“春前春后费安排”中“费安排”意指什么?
A. 生活的安排
B. 对过去的回忆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A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
A. 拟人
B. 排比
C. 对仗
答案:C
推荐书目
以上构成了完整的对《鹧鸪天》的分析与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