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杵歌七首 其四

《杵歌七首 其四》

时间: 2025-05-02 04:37:39

诗句

罗城一百廿里长,东藩恃此作金汤。

旧基更展三十里,莫剩西门一树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37:39

原文展示:

罗城一百廿里长,
东藩恃此作金汤。
旧基更展三十里,
莫剩西门一树樟。

白话文翻译:

罗城长达一百二十里,
东边的藩地依靠这里筑起了金汤。
旧有的基础又扩展了三十里,
西门只剩下那一棵樟树。

注释:

  • 罗城: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城池,这里形容其规模。
  • :这里指的是地方的封地或藩地。
  • 金汤:金汤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表示城池的安全。
  • 旧基:指旧有的基础,可能是指老城的遗址或基础设施。
  • :指樟树,一种常绿树木,具有香气。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金汤”一词常用来形容坚固的防御,反映出古代对城池防护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96-1370),字用之,号阮亭,元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古体诗著称。他的作品普遍体现出对社会、历史的关注,风格清新自然,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杵歌七首》是杨维桢在元代社会动荡之际所作,诗中反映了对故土的眷恋与对繁华已逝的感慨。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历故乡时所作,表达了对家乡变迁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罗城的长久与变化,前两句以数字“百廿”与“金汤”的对比,展现了城池的壮丽与防御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城池的描述,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安全感。接下来的两句则展示了城市扩展的过程,尤其是“旧基更展三十里”,暗示着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然而,最后一句“莫剩西门一树樟”,则是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樟树的孤立象征着历史的遗留与人事的苍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首诗在描述城市的变化之余,也流露出对故土的深切情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流逝的感慨和对家乡的眷恋。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罗城一百廿里长”:描绘了罗城的宏伟,给人一种壮阔的视觉感受。
    • “东藩恃此作金汤”:指出这个地方的重要性,暗示它是防御的重要据点。
    • “旧基更展三十里”:说明城市在不断扩展,表现出繁荣的景象。
    • “莫剩西门一树樟”:以樟树的孤立反映过去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带有一种淡淡的哀伤。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的结构对称,形成了和谐的韵律。
    • 比喻:将城市的防御比作“金汤”,加强了意象的力量。
  •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家乡的思念与反思,展示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和对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 罗城: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金汤:代表着安全与防御,反映出古代人对家园的重视。
  • 樟树:孤独的意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昔日繁华的消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罗城的长度为多少里?

    • A. 80里
    • B. 120里
    • C. 100里
    • D. 140里
  2. 诗中的“金汤”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饮品
    • B. 严密的防御工事
    • C. 一种植物
    • D. 一种诗体
  3. “莫剩西门一树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愤怒
    • C. 怀念与哀伤
    • D.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杨维桢的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都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杨维桢通过对城池的描绘与对比,传达出一种历史的流逝感,而杜甫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个人的情感变化。

参考资料:

  • 杨维桢《诗文集》
  • 《元代诗歌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九客一羽衣泛舟分韵得尊字就送朱几仲 敬谢章泉赵昌甫二十韵 京华病后 缙云县宿 进贤道中 借居湖上 简同行翁灵舒 简孙正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烟云供养 尢字旁的字 皓月当空 忘战者危 鳞次栉比 跫然 包含原的词语有哪些 人字头的字 水字旁的字 封公 耐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閠字旁的字 包含滩的词语有哪些 阐幽抉微 尚论 耳字旁的字 清怨 涂歌里抃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