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37: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37:39
罗城一百廿里长,
东藩恃此作金汤。
旧基更展三十里,
莫剩西门一树樟。
罗城长达一百二十里,
东边的藩地依靠这里筑起了金汤。
旧有的基础又扩展了三十里,
西门只剩下那一棵樟树。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金汤”一词常用来形容坚固的防御,反映出古代对城池防护的重视。
杨维桢(1296-1370),字用之,号阮亭,元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古体诗著称。他的作品普遍体现出对社会、历史的关注,风格清新自然,深受后人喜爱。
《杵歌七首》是杨维桢在元代社会动荡之际所作,诗中反映了对故土的眷恋与对繁华已逝的感慨。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历故乡时所作,表达了对家乡变迁的深思。
这首诗描绘了罗城的长久与变化,前两句以数字“百廿”与“金汤”的对比,展现了城池的壮丽与防御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城池的描述,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安全感。接下来的两句则展示了城市扩展的过程,尤其是“旧基更展三十里”,暗示着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然而,最后一句“莫剩西门一树樟”,则是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樟树的孤立象征着历史的遗留与人事的苍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首诗在描述城市的变化之余,也流露出对故土的深切情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流逝的感慨和对家乡的眷恋。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家乡的思念与反思,展示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和对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情感。
罗城的长度为多少里?
诗中的“金汤”指的是什么?
“莫剩西门一树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对比杨维桢的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都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杨维桢通过对城池的描绘与对比,传达出一种历史的流逝感,而杜甫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个人的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