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9:5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9:59:24
《澶渊行》
作者:杨维桢 〔元代〕
阳城淀,高阳关,边书告急夕五至,皇帝亲至岢岚山。
殿前寇相一斗胆,楚蜀谋臣谋可斩。
阳光抱珥已开光,床机一发中挞揽。
雄谋独断众勿摇,孤注一掷先成枭。
跋河不渡势不止,贾勇况有高嫖姚。
千羊万犬锐若隼,望见龙光气俱尽。
万岁声呼天可汗,擎天一柱惟付准。
飞龙使,修载书,鬼母尚执关南图。
君不见汉家玉帛赐单于,何尝割地分边隅。
却怜艺祖岁帛二十万,不博黑子一万蕃枯颅。
这首诗描述了边境紧急情况,皇帝亲自到达岢岚山,面对敌人,谋臣们商议如何应对。阳光照耀着,士兵们准备出发,决心一举成名。诗中提到,敌人如同猛禽般锐利,万岁声在天空回荡,皇帝的权威如同支撑天地的柱子。最后,借古汉家与匈奴的关系,表达对当时局势的不满和对历史的反思。
杨维桢,元代著名诗人,以擅长描写边塞和战事而闻名,作品常带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感。他的诗风多样,善用典故,语言独特。
《澶渊行》写于边境紧张、战争频繁的时代,诗人通过描绘战争场景,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澶渊行》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战争气息的诗作,杨维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时的边境形势与皇权的威严。诗中反复出现的“阳”、“龙”等意象,不仅展现了光明与希望,也暗示着潜在的危险与不安。诗人通过对比汉代与元代的局势,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敌人的愤怒,也有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诗的结尾以历史的借鉴作为总结,让人深思,仿佛在警示当代人应如何面对外敌与内忧。通过这些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主题,杨维桢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共鸣。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思考,强调了边境安全的重要性与皇权的威严。
《澶渊行》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阳光”象征什么?
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