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3:4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49:52
万劫互起灭,百年一踟躇。
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
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
稍理兰桂丛,尽平狐兔墟。
黄橼出旧枿,紫茗抽新畲。
我本早衰人,不谓老更劬。
邦君助畚锸,邻里通有无。
竹屋从低深,山窗自明疏。
一饱便终日,高眠忘百须,无妻老相如。
无数次的生灭交替,百年间总是徘徊不前。
漂泊流浪了四十年,如今才决定安居。
高兴的是在这天地之间,能有一席之地作为我的家。
稍微整理一下兰桂的丛林,平地上尽是狐兔的居所。
黄橼从旧树上长出,紫茗在新的田地里生长。
我本是个早衰的人,没想到年纪越大越辛苦。
国家的君主帮助我耕作,邻里之间互相关照。
竹屋从低处延伸到深处,山窗透出明亮的光线。
一饱就可以度过整日,睡得香甜忘记了许多烦恼,无妻的我像个老者一样。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以个人经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晚年,在经历了政治风波和个人生活的波折后,他选择在田园中隐居,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得,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与珍视。
《和陶和刘柴桑》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诗中透出苏轼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热爱。诗的开头通过“万劫互起灭,百年一踟躇”,引入了人生的哲学思考,反映了他对生命流转的感慨与无奈。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漂泊四十年的经历,终于决定安居,表达了对稳定生活的渴望。
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竹屋、兰桂、黄橼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对生活的满足。最后,诗人以“无妻老相如”结束,流露出对孤独的自嘲与对自我状态的接受,表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整个诗歌在清新自然的意象中,蕴含了深厚的哲理与人生态度,既有对过去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释然,显示出苏轼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安定生活的珍惜。通过自然和生活的描绘,展示出一种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诗词测试:
《和陶和刘柴桑》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竹屋”象征什么?
A. 富贵
B. 贫穷
C. 简朴
D. 豪华
“我本早衰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愤怒
B. 无奈
C. 快乐
D. 忧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