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3:12: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3:12:59
小儿不畏虎
作者:苏轼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妇女在白天将小孩放在沙滩上玩耍,而她自己则在水中洗衣服。突然,一只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惊恐地沉入水中躲避。然而,那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玩得不亦乐乎。老虎看了很久,甚至用头去碰他们,希望能吓唬他们。但小孩们仍然毫无畏惧,甚至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最终,老虎也转身离去。唉,老虎想要吃人,首先是通过威慑来实现,而那些不畏惧的人,威慑对他们也无效啊!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正值他颠沛流离之际。通过这首诗,苏轼描绘了一幅生活的画面,反映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苏轼的《小儿不畏虎》不仅仅是一首描写生活场景的诗,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类面对威胁时的心理状态。诗中展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漠然与无畏,特别是小孩在面对老虎时的无知和无畏,令人深思。
在这幅生动的画面中,妇人因恐惧而选择躲避,体现了成年人的谨慎和对于威胁的敏感。而小孩则在无忧无虑的游戏中,完全不知身边潜藏的危险,展现了孩子的天真和勇敢。他们对于老虎的威胁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使得老虎的威势显得无力。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讽刺:真正的恐惧往往源于意识,而无知者却可能在危险中幸存。
老虎的离去,似乎在暗示着威慑并非绝对有效,真正的力量在于心态的勇敢。苏轼通过这一场景,表达了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刻理解,反映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这首诗探讨了面对威胁时的心理状态,强调了无知与勇敢之间的关系,展示了人类面对生命威胁时复杂的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妇人的反应是什么?
小孩们在老虎出现时的表现是?
老虎最后选择了怎样的行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