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小儿不畏虎

《小儿不畏虎》

时间: 2025-08-04 11:28:32

诗句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4 11:28:32

原文展示

小儿不畏虎
作者:苏轼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妇女在白天将小孩放在沙滩上玩耍,而她自己则在水中洗衣服。突然,一只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惊恐地沉入水中躲避。然而,那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玩得不亦乐乎。老虎看了很久,甚至用头去碰他们,希望能吓唬他们。但小孩们仍然毫无畏惧,甚至没有意识到危险的存在。最终,老虎也转身离去。唉,老虎想要吃人,首先是通过威慑来实现,而那些不畏惧的人,威慑对他们也无效啊!

注释

  • 妇人:指的是母亲或女性,负责照看小孩。
  • 昼日:白天,表示时间。
  • 仓皇:形容惊慌失措的样子。
  • 沉水:指躲入水中,表示妇人因恐惧采取的逃避行为。
  • 戏沙:在沙滩上玩耍,形容孩子们的天真无邪。
  • 熟视:长时间地观看。
  • 以首抵触:用头去碰,表示老虎的威胁行为。
  • :害怕。
  • :沉迷,形容孩子们毫无意识的状态。
  • 卒去:最后离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正值他颠沛流离之际。通过这首诗,苏轼描绘了一幅生活的画面,反映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苏轼的《小儿不畏虎》不仅仅是一首描写生活场景的诗,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类面对威胁时的心理状态。诗中展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漠然与无畏,特别是小孩在面对老虎时的无知和无畏,令人深思。

在这幅生动的画面中,妇人因恐惧而选择躲避,体现了成年人的谨慎和对于威胁的敏感。而小孩则在无忧无虑的游戏中,完全不知身边潜藏的危险,展现了孩子的天真和勇敢。他们对于老虎的威胁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使得老虎的威势显得无力。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讽刺:真正的恐惧往往源于意识,而无知者却可能在危险中幸存。

老虎的离去,似乎在暗示着威慑并非绝对有效,真正的力量在于心态的勇敢。苏轼通过这一场景,表达了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刻理解,反映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描绘了一位妇人在白天将小孩放在沙滩上玩耍的场景。
  2.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突然出现的老虎让妇人感到恐惧,不得不躲入水中。
  3.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两个小孩却毫不在意,继续在沙滩上玩耍。
  4.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老虎观察了他们很久,甚至用头去碰他们试图威慑。
  5. 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老虎希望能吓到其中一个孩子,但孩子们却没有意识到危险。
  6. 虎亦寻卒去:最终,老虎选择了离开。
  7. 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感叹老虎想要通过威慑来捕食人,但对于那些不畏惧的人,威慑便无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老虎的威慑比作一种力量,暗示心理上的恐惧。
  • 对比:妇人与小孩之间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深意。
  • 拟人:将老虎赋予人类的情感和意识,增加了情节的戏剧性。

主题思想:这首诗探讨了面对威胁时的心理状态,强调了无知与勇敢之间的关系,展示了人类面对生命威胁时复杂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威胁与恐惧,代表了生活中的危险。
  • :象征着童年与天真,孩子们在沙滩上无忧无虑的玩耍反映了生命的纯真。
  • :象征着逃避与恐惧,妇人选择躲入水中显示了成年人的谨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妇人的反应是什么?

    • A. 她镇定自若
    • B. 她惊慌失措
    • C. 她无视老虎
  2. 小孩们在老虎出现时的表现是?

    • A. 害怕哭泣
    • B. 继续玩耍
    • C. 逃跑
  3. 老虎最后选择了怎样的行为?

    • A. 继续攻击
    • B. 离去
    • C. 静静观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表现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
  • 杜甫的《春望》:讨论家庭与国家的危机感。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小儿不畏虎》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涉及自然与生存的主题,但苏轼侧重于对人性和心理的探讨,而王维则更倾向于描绘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入门》

相关查询

次韵启南淫雨 雪夜忆友人宿伏龙山中 送俞振宗南游 次韵周原已怀石湖旧游 宜兴西北郭先彦升公钓台遗迹 怀诸弟 有悼 思亲 曹仁宪谨荣寿 其二 曹仁宪谨荣寿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蒙袂辑屦 包含栋的词语有哪些 旁午构扇 依丱附木 包含鸳的词语有哪些 横阔 藴抱 卑之无甚高论 竖心旁的字 宵祲 牙字旁的字 租刍 巾字旁的字 卒隶 惛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勃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鼓字旁的字 角字旁的字 损人安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