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2:38
曷(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
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
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
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 、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
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
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
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
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
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2:38
曷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为何不去看看富人的稼作呢?他们的田地肥美而丰饶,粮食充足而有余。田地肥美而丰饶,就可以轮作,土地的肥力得以保持,粮食充足而有余,种植时也常常不迟到,收获时也常常能等到成熟。因此,富人的稼作常常美丽,秕谷少而实粮多,能久藏而不腐。如今我家十口人,共有百亩田,寸寸土地都要去耕种,日夜盼望,锄、铲、耰、艾等工具在其上像鱼鳞般密集,而土地的肥力却已经竭尽。种植时常常不及时,收获时也不等到成熟。这样怎么可能再有美好的稼作呢?古人并非才智超出今人太多,平时自养不敢轻易使用,待到成熟之时,心中忧虑,像婴儿期待长大一样。弱者养之,以至于刚强者养之,以至于充实。三十岁后才仕官,五十岁后才授爵位。古人信守屈居之道,而在足够之后流于溢出的余裕之中,发于保持满盈之末。古人因此超过今人,而今之君子却未能及之。我年轻时志于学问,不幸在早年便与我儿同年,我儿所获之成就,也不能说不早。如今我虽觉得自己不足,众人却已妄自推崇。唉,我的儿子啊,快去努力学习吧,广泛观察而精简取舍,厚积薄发,我仅此告诫你。你归途经京城,问起此事,有人说辙子由是我弟,他也这样教导你。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以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多方面的成就闻名,个性洒脱,思想开阔。
《稼说送张琥》创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农业生产的思考以及对教育、修养的重视。诗中探讨了古人与今人在农作和养成上的不同,表现了对现代社会中浮躁心态的批判。
《稼说送张琥》不仅是一首关于农业的诗,更是对人生和教育的深刻反思。苏轼通过对比古今在稼作和人生规划上的不同,揭示了现代人急功近利、缺乏耐心的弊端。他认为,古人因其稳重而能在事业上取得长足进展,而今人则因急于求成而难以自持。诗中提到的“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生动描绘了当今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而“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则反映了这种急切导致的失败。
在教育上,苏轼强调广泛观察和精简取舍,提倡厚积薄发的学习态度。他对儿子的教导,既是对自己一生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后辈的殷殷期望,体现了他作为父亲的深情与智慧。
全诗通过对古今农业及人生观的反思,强调了稳重与耐心的重要性,提倡一种扎实的学习与成长态度,反映了苏轼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后辈的期望。
下列哪一句可以理解为对现代人生活状态的批判?
A. 其田美而多
B. 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
C. 久藏而不腐
“博观而约取”是什么意思?
A. 广泛观察,简约取舍
B. 只观察,不取舍
C. 不观察,只取舍
苏轼认为古人与今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A. 学识
B. 稼作
C. 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