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稼说送张琥

《稼说送张琥》

时间: 2025-04-26 09:42:38

诗句

  曷(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

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

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

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 、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

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

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

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

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

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

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

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2:38

诗词名称: 稼说送张琥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曷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白话文翻译:

为何不去看看富人的稼作呢?他们的田地肥美而丰饶,粮食充足而有余。田地肥美而丰饶,就可以轮作,土地的肥力得以保持,粮食充足而有余,种植时也常常不迟到,收获时也常常能等到成熟。因此,富人的稼作常常美丽,秕谷少而实粮多,能久藏而不腐。如今我家十口人,共有百亩田,寸寸土地都要去耕种,日夜盼望,锄、铲、耰、艾等工具在其上像鱼鳞般密集,而土地的肥力却已经竭尽。种植时常常不及时,收获时也不等到成熟。这样怎么可能再有美好的稼作呢?古人并非才智超出今人太多,平时自养不敢轻易使用,待到成熟之时,心中忧虑,像婴儿期待长大一样。弱者养之,以至于刚强者养之,以至于充实。三十岁后才仕官,五十岁后才授爵位。古人信守屈居之道,而在足够之后流于溢出的余裕之中,发于保持满盈之末。古人因此超过今人,而今之君子却未能及之。我年轻时志于学问,不幸在早年便与我儿同年,我儿所获之成就,也不能说不早。如今我虽觉得自己不足,众人却已妄自推崇。唉,我的儿子啊,快去努力学习吧,广泛观察而精简取舍,厚积薄发,我仅此告诫你。你归途经京城,问起此事,有人说辙子由是我弟,他也这样教导你。

注释:

  • 曷盍:何不,表示疑问。
  • :指农作物,尤其是禾谷类。
  • :指坏谷、秕谷,禾谷中无用的部分。
  • 闵闵焉:形容心中忧虑、惶恐的样子。
  • :指充实、充满的意思。
  • 博观而约取:广泛观察,简约取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以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多方面的成就闻名,个性洒脱,思想开阔。

创作背景:

《稼说送张琥》创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农业生产的思考以及对教育、修养的重视。诗中探讨了古人与今人在农作和养成上的不同,表现了对现代社会中浮躁心态的批判。

诗歌鉴赏:

《稼说送张琥》不仅是一首关于农业的诗,更是对人生和教育的深刻反思。苏轼通过对比古今在稼作和人生规划上的不同,揭示了现代人急功近利、缺乏耐心的弊端。他认为,古人因其稳重而能在事业上取得长足进展,而今人则因急于求成而难以自持。诗中提到的“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生动描绘了当今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而“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则反映了这种急切导致的失败。

在教育上,苏轼强调广泛观察和精简取舍,提倡厚积薄发的学习态度。他对儿子的教导,既是对自己一生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后辈的殷殷期望,体现了他作为父亲的深情与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曷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为何不去观察富人的农业?
  • 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富人的田地肥美且丰收,粮食充足。
  •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因此,富人的稼作美丽,坏谷少而好谷多,能长久保存。
  •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如今我家有十口人,共有百亩田。
  • 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寸寸耕种,日夜盼望,耕具密集如鱼鳞,土地已耗尽。
  • 此岂能复有美稼哉?:这样怎么可能再有美好的稼作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锄铚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农具的密集程度。
  • 对比:古人与今人的对比,突显了农作和人生规划的不同。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古今农业及人生观的反思,强调了稳重与耐心的重要性,提倡一种扎实的学习与成长态度,反映了苏轼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后辈的期望。

意象分析:

  • :象征着丰收与富饶,代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鱼鳞:形象地表现出农具的密集与艰辛的耕作,隐喻着现代人过于焦虑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一句可以理解为对现代人生活状态的批判? A. 其田美而多
    B. 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
    C. 久藏而不腐

  2. “博观而约取”是什么意思? A. 广泛观察,简约取舍
    B. 只观察,不取舍
    C. 不观察,只取舍

  3. 苏轼认为古人与今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A. 学识
    B. 稼作
    C. 心态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哲理的诗作。
  • 《归园田居》(陶渊明):强调归隐田园的理想,表现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稼说送张琥》,两者均通过个人情感的流露反映出对生活的思考,但李白重在抒情,而苏轼则侧重于哲理与教诲。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寄抚州钟郎中(时王师败绩于闽中,谟在建州) 题紫阳观 和李秀才雪中求酒 和司门郎中陈彦 右省仆射相公垂览和诗,复贻长句,辄次来韵 右省仆射后湖亭闲宴,铉以宿直先归,赋诗留献 临石步港 送察院李侍御使庐陵因寄孟员外 闻查建州陷贼寄钟郎中(谟即查从事也) 宣威苗将军贬官后重经故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戟的成语 页字旁的字 歹字旁的字 繁体字的书写方法_掌握繁体字书写技巧 无所畏忌 比较教育 问一知二 三撇旁的字 自在逍遥 正经八本 靺韍 僶俛从事 推开头的成语 撩荒 燎若观火 霆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朱的笔顺怎么写?朱的笔画顺序详解 贝部首的汉字大全_贝部首常用汉字解析 国妆特字的祛斑产品有哪些?这份清单助你快速了解_祛斑产品推荐 昌姬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