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却到浙西

《却到浙西》

时间: 2025-05-11 19:40:56

诗句

临平水竭蒹葭死,里社萧条旅馆秋。

尝叹晋郊无乞籴,

岂忘吴俗共分忧。

野悲扬目称嗟食,林极翳桑顾所求。

苛政尚存犹惕息,老人偷拜拥前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19:40:56

原文展示:

临平水竭蒹葭死,
里社萧条旅馆秋。
尝叹晋郊无乞籴,
岂忘吴俗共分忧。
野悲扬目称嗟食,
林极翳桑顾所求。
苛政尚存犹惕息,
老人偷拜拥前舟。

白话文翻译:

临平的水已经干涸,芦苇也枯死了,
乡里的社庙显得萧条,旅馆里透出秋意。
曾经叹息晋郊没有乞求粮食的情况,
怎么会忘记吴地的风俗与大家共同分担忧愁呢?
在野外悲伤地抬头呼号着食物,
树林的尽头遮住了桑树,目光所求的依然难以得到。
苛刻的统治依旧存在,让人感到不安,
老人们偷偷地拜托,拥挤在前面的船只。

注释:

字词注释:

  • 临平:地名,指临平山附近的水域。
  • 蒹葭:指芦苇,常用来象征凋零的景象。
  • 里社:地方的社庙,表示乡里的祭祀场所。
  • 旅馆:指旅店,这里暗示外来者的孤独感。
  • 乞籴:乞求粮食,表示当时的困境。
  • 吴俗:指吴地的风俗习惯。
  • 苛政:严酷的统治政策,常使百姓生活困苦。

典故解析:

  • 晋郊无乞籴:取自历史背景,晋地在战乱后民众生活艰辛,常有乞求粮食的现象。
  • 吴俗共分忧:反映了对共同体意识的重视,强调了同胞间的互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绅(约792年-865年),字聘之,号青原。唐代诗人,以律诗和古诗著称,作品多描写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活,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该诗写作于唐朝中期,正值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身处浙西,感受到自然与社会的双重萧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心与对乡土的思念。

诗歌鉴赏:

《却到浙西》是一首充满忧伤与思考的诗作,描绘了诗人在浙西的所见所感。开篇描写了自然环境的凋零,临平的水干涸,芦苇枯死,暗示着生机的消逝。接着转向人文环境,社庙的萧条与旅馆的秋意更是反映出人心的凋零和社会的萧条。

在诗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当下社会困境的感叹,也展现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提到“晋郊无乞籴”,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现状的深切忧虑。他关切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处境,更放眼于整个社会,思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责任。

最后几句则更加直接地点出苛政的存在,使得老百姓们不得不“偷拜”。这一描绘不仅展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也突显了民众在苦难面前的无奈与挣扎。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折射出深刻的社会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临平水竭蒹葭死: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干涸与枯萎,象征着生命的消逝。
  2. 里社萧条旅馆秋:乡里的社庙和旅馆都显得冷清,暗示着社会的萧条。
  3. 尝叹晋郊无乞籴:对往昔晋地的困境感到悲叹,显示出作者对民生的关注。
  4. 岂忘吴俗共分忧:表达对吴地人们共同承担困苦的情感。
  5. 野悲扬目称嗟食:在野外抬头悲伤地呼喊求食,体现了生存的艰难。
  6. 林极翳桑顾所求:树林遮蔽了桑树,暗示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受阻。
  7. 苛政尚存犹惕息:苛政仍在,民众不得安宁,彰显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8. 老人偷拜拥前舟:老人们在绝望中寻求帮助,展现了对生存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的枯萎比作社会的凋敝,增强了诗的感情基调。
  • 对仗:每两句之间意象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悲”和“呼”赋予自然与人情以生命,使得情感更为真实。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与社会、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表达了对民生困苦的深切同情与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乡土的情感和对未来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干涸则暗示着生命的枯竭。
  • 蒹葭:常用的意象,象征着脆弱和孤独。
  • 社庙:代表了传统与信仰的寄托,萧条则暗示着人心的冷漠。
  • 旅馆:体现了行人的孤独与无依无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临平”指的是哪一地区?

    • A. 浙江
    • B. 江苏
    • C. 河北
  2. “苛政尚存犹惕息”中“惕息”的意思是:

    • A. 安心
    • B. 不安
    • C. 忘记
  3.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对社会困境的感受?

    • A. 芦苇
    • B. 旅馆
    • C. 桑树

答案:

  1. A. 浙江
  2. B. 不安
  3. A. 芦苇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绅的《却到浙西》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但李绅更多地关注地方的具体生活细节,而杜甫则从更大的历史背景出发,展现了国家的衰败与个人的悲痛。两者虽风格不同,但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绅诗文集》
  • 《唐代诗歌研究》

相关查询

送九龙徐正之归麻姑 书龙变轩事乃成颂白青城道伯 书林管辖扇 诗一首 曬经 青城洞阳大人 琴斋乃予旧居以琴名斋吾为之也项先生与诸生 钱塘有作 平冈治 平盖治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文炳雕龙 逸影 秃宝盖的字 囊括无遗 苇笥 欹倾 三框儿的字 霜行草宿 刻度 歺字旁的字 以昼卜夜 山字旁的字 采字头的字 包含殿的词语有哪些 寥天 在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卖弄国恩 辉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锁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