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34: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9:34:13
《和王巩见寄三首》
南迁春及秋,江湖未云半。
逮此归路长,始悟行日远。
幽忧脱沉痼,清梦惊婉娩。
行行逢故人,笑语杂悲泫。
江秋北风多,归帆未应驶。
天寒雁南向,家书空满纸。
契阔幸平安,婚嫁须缨珥。
交游何为者,空复念君至。
折叶每安心,连环非所计。
感君扁舟返,念我一廛废。
怀思乐全老,畴昔忘言契。
丹砂傥已成,白首愿终惠。
春秋时节南迁,江湖的水面上云雾尚未散去。
直到这条回家的路漫长,我才明白行程的遥远。
忧愁逐渐消散,清梦令我惊醒而欢悦。
一路上遇见故人,嬉笑中混杂着悲伤的泪水。
江边的秋风凛冽,归来的帆船却未能启航。
天寒时节大雁南飞,家书写满了纸张却无法寄出。
相隔甚远但幸而安好,婚嫁之事需要缨带和耳饰。
交游为何呢,空自回忆你来访的情景。
每次折叶子我都感到安慰,连环的缘分已不再计较。
感念你乘舟返回,思念我这孤零的店铺。
怀念的情思伴我白头,往昔的默契已被遗忘。
若丹砂能够完成,愿意在白头时继续恩惠。
作者介绍:苏辙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字子瞻,号晦庵,兄弟苏轼是更为人知的诗人。苏辙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抒情,常以平易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与友人王巩书信往来的背景下创作的,表现了诗人在南迁途中对于离别、故人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琐事的感慨。诗中交织着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反映出宋代文人对于人生的思考。
《和王巩见寄三首》是苏辙在与好友王巩书信往来时写的诗,展现了他在游历中的情感波动与思考。全诗以南迁为起点,描绘了春秋交替中的江湖景象,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
在第一首中,诗人以“南迁春及秋”开头,设定了时空背景,接着通过“逮此归路长”表现出归途的漫长,进而引发对行程的思考,情感逐渐深化。诗人通过“幽忧脱沉痼,清梦惊婉娩”来表述内心的忧虑和期望的解脱,展现了在行走中对故人情谊的珍惜。
在后面的诗句中,诗人描绘了江边的秋风和南飞的大雁,运用自然景象来反映内心的孤独与思念。通过“家书空满纸”表达了对家乡的渴望与对亲人的思念,展现出深厚的人情味与感伤。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传达了离别的惆怅与对友人的怀念,形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体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细腻与深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与情感的交融,展现出诗人的情感变化与内心世界。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对故人和故乡的思念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悟与对友谊的珍视,反映出宋代文人特有的细腻情感和生活哲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南迁”指的是:
A. 向北迁移
B. 向南迁移
C. 向东迁移
D. 向西迁移
诗中提到的“江秋北风多”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悲凉
C. 期待
D. 忧虑
“家书空满纸”意味着:
A. 有很多信件可以寄
B. 不能寄出家书
C. 家书内容丰富
D. 家书很少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同为表达思乡情感的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苏辙的《和王巩见寄三首》更加细腻,情感层次丰富,表现了对人际关系的深思和对生活琐事的感慨。李白的诗歌则多以直接的情感抒发为主,更加豪放。两者虽主题相近,但风格各异,展现了不同的诗人个性与情感表达。
推荐书目: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和王巩见寄三首》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