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09: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09:39
君不见天高后土黄,
变化出入唯阴阳。
旋凝细雾作飞雹,
复遣震雷追日光。
可怜万物甚微细,
坐听百变随颠僵。
深根固蒂无计遁,
倏来忽返安能防。
平生未见实惊耳,
稍远不知如隔墙。
君看歌舞醉华屋,
下有累絷排两廊。
眼前苦乐尚悬绝,
空中造化知有亡。
我居宛丘厌凝冱,
雪翻海水填陂塘。
但知膏泽利牟麦,
恣食饼饵真嘉祥。
山阳所访亦何事,
有酒胡不尽一觞。
你难道没有看到高空的天空和黄土地的景象吗?万物的变化出入全在阴阳之间。细雾旋转凝聚成飞雹,又派遣震雷追赶日光。可怜这万物是如此细微,我坐在这里听着百种变化随意摇摆。深根固蒂无处可逃,忽然来临的变故又怎能防范?我一生未曾听到真正的惊心动魄,稍远离一些便不知道如同隔着墙壁。你看看那歌舞醉人的华丽屋子,下面却有锁链束缚着两旁的走廊。眼前的苦乐尚未分清,空中造物却知道有无的变化。我居住在宛丘,对凝重的寒霜感到厌倦,雪水翻涌填满了池塘。我只知道膏泽的丰盛有利于麦子,尽情地吃着饼和美食真是美好。山阳所访的事情又何须在意,有酒为何不尽情一饮而尽?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以诗词、散文、议论等多种文体闻名,风格多变,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关注社会现实。
此诗作于十月十六日,是苏辙在一个变化多端的秋天所见所感,他通过描绘自然变化来表达对人生和世事的感慨。此时,正值宋代,国家面临诸多内外困扰,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述,反映出对命运无常的深刻思考。
《次韵子瞻记十月十六日所见》是一首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开篇便以“君不见天高后土黄”引入,描绘了自然景象的宏伟和变化,开宗明义地让读者感受到天地的广袤。接着,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阴阳变化的奥妙,细雾、飞雹、震雷等意象生动地体现了自然的无常和力量。
诗的中段,诗人感慨万物微小,随时可能被变化所困扰,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无助。这里的“深根固蒂无计遁”暗含了对命运的无奈,似乎深植于生活之中却又无法逃避。最后,诗人将目光转向自身和社会,感叹人们在繁华背后却常常被束缚,生活的苦乐并不清晰,空中的造化也让人感到渺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人生思考相结合,传达了诗人对生命、命运的深刻理解,具有强烈的哲理性和时代感。
全诗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繁华背后隐藏的苦乐,表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慨,体现了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洞察。
诗中提到的变化主要由什么引起?
A. 风
B. 阴阳
C. 雨
D. 太阳
“倏来忽返安能防”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自然的敬畏
D. 对社会的愤怒
诗中提到的“歌舞醉华屋”暗示了什么?
A. 生活的单调
B. 社会的繁华与虚假
C. 自然的美丽
D. 个人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