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50: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50:34
守惠济闸遇宋西樵明府运铜北上共饮至醉作歌贻之
—— 韩崶
黄河西来直如箭,闸高三板苦臼战。
孤篷兀守睡惛腾,洗眼忽睹故人面。
间关万里来滇南,飘泊一官同客燕。
倔强不善事上官,转运京铜八十万。
昆吾之质精且良,磈礌历落装满舱。
远从巴峡穿瞿塘,石齿衙衙森剑铓。
訇然撞击首尾张,委弃岂汝能周防。
绳缒万夫沈水取,入饱蛟龙出豺虎。
江声呜咽江水赤,千百曾无返十五。
来时孟秋今孟夏,十月征程半天下。
惊魂羁魄天公怜,从今王道真平平。
忆昔长安同跃马,交情脱略世应寡。
岂料年来迹转迷,那知今日杯重把。
男儿自是可怜虫,吾辈原非食肉者。
波平月上清风来,安得河水变玉醅。
与君长夜倾千杯,所惜明朝闸板开,
眼前呼舞俱尘埃。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守卫惠济闸的情景,并与好友宋西樵饮酒作歌。
黄河从西边流来,直如箭一般,闸口高高的,水流汹涌如战斗。
我在孤独的小船上守夜,昏昏欲睡,忽然看见老朋友的面容。
他从遥远的滇南而来,漂泊在外,一位官员与我共饮。
他倔强不善于迎合上官,运送京城的铜器有八十万斤。
昆吾的铜质精良而坚固,经过细致的加工,装满了船舱。
远道而来,从巴峡穿过瞿塘,石头峭壁如刀剑般屹立。
撞击声轰然响起,船头船尾都被撞开,难道你能防守周全?
用绳索拉动万夫,沉入水中,入水的蛟龙与豺虎争斗。
江水声呜咽,江水却是红色,千百次都没有返回十五天。
我从孟秋出发,现在已是孟夏,十月的征程走过了半个天下。
惊魂未定,天公怜悯,从今往后,王道真正平平。
回忆往昔在长安同骑马,交情淡薄,世上人应当少。
岂料这些年来,行迹变得迷惘,谁知今天的酒杯如此沉重。
男子汉本是可怜之虫,我们本不是食肉者。
波平月上清风来,怎能让河水变成玉醅?
与君长夜倾千杯,唯惜明朝闸门一开,
眼前的舞动皆成尘埃。
作者介绍
韩崶(生卒年不详),字子云,号青云,清代诗人,生活在清朝中期。他以诗歌见长,风格独特,常常在作品中表达对自然与人情的细腻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守卫惠济闸的时刻,正值运送铜器的友人相聚之际,诗人通过酒歌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及个人的心路历程。
这首诗以黄河作为开篇,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象,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强烈的对比,把水流的急促与诗人的情感相结合,展现了焦急与期待的心理。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还有对人情的感悟,如同舟共济的友谊。在与友人相聚的欢乐时光中,诗人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特别是对人际关系的自省,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交织,体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展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诗的最后几句透露出对未来的担忧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情感的起伏与哲理的思考,使得整首诗具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人的独特体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守惠济闸遇宋西樵明府运铜北上共饮至醉作歌贻之》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韩崶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京铜”指的是什么?
A. 铜器
B. 铜矿
C. 铜钱
D. 铜雕
“黄河西来直如箭”这句的意思是?
A. 黄河流速很慢
B. 黄河流速非常快
C. 黄河的水很冷
D. 黄河的颜色很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