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送唐明府赴溧水(三任县事)

《送唐明府赴溧水(三任县事)》

时间: 2025-04-23 16:12:48

诗句

三为百里宰,已过十馀年。

只叹官如旧,旋闻邑屡迁。

鱼盐滨海利,姜蔗傍湖田。

到此安氓俗,琴堂又晏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6:12:48

送唐明府赴溧水(三任县事)

作者:韦应物 〔唐代〕

原文展示:

三为百里宰,已过十馀年。
只叹官如旧,旋闻邑屡迁。
鱼盐滨海利,姜蔗傍湖田。
到此安氓俗,琴堂又晏然。

白话文翻译:

我已经三次担任百里地方的官职,已经过去十多年了。
只感叹官职依旧,听说地方又多次变迁。
在海边,鱼盐的生意兴隆;在湖边,种姜和甘蔗的田地丰美。
来到这里,地方风俗安定,琴堂里又恢复了宁静。

注释:

  • 三为百里宰:指作者三次担任百里地方的县官。
  • 邑屡迁:指县城多次迁移,造成不稳定。
  • 鱼盐滨海利:形容海边的鱼盐贸易繁荣。
  • 姜蔗傍湖田:描绘湖边种植的作物,显示农业丰收。
  • 安氓俗:指当地民风淳朴、安定。
  • 琴堂:指琴瑟相和之地,象征和谐的生活。

典故解析:

“百里宰”涉及古代官职,通常指县令或地方官。韦应物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官职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个人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子云,唐代诗人。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作品多表达对自然与人事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韦应物担任地方官期间,反映了他对官职变迁和地方民情的思考,表现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送唐明府赴溧水》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官职变迁的感慨及对安定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以“三为百里宰”引入,诗人已经三次担任县官,时间已经过去十多年,但内心的感慨却是官职的无常与变迁。接着,他描绘了海边鱼盐的繁荣与湖边田地的丰美,展现了地方经济的兴旺,同时也隐含着对社会稳定的渴望。最后一句“琴堂又晏然”,则表达了诗人对和谐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对仗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自然与社会的和谐,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韦应物在这里不仅仅是在描绘一个地方的风光,更是通过对地方经济与民风的描写,传达了他对安定生活的渴求和对官职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三为百里宰,已过十馀年。”:作者三度担任县令,时间已经十多年,突出了他的经历与变迁。
    • “只叹官如旧,旋闻邑屡迁。”:感慨官职依旧,而地方却频频变迁,反映出社会的不稳定。
    • “鱼盐滨海利,姜蔗傍湖田。”:描绘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展现了自然资源的富饶。
    • “到此安氓俗,琴堂又晏然。”:描述了地方民风淳朴、生活和谐,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例如“鱼盐滨海利,姜蔗傍湖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比喻: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比喻社会状态,展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官职变迁的无奈与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与个人的感悟。

意象分析:

  • 鱼盐:象征着繁荣的经济与生活。
  • 姜蔗:代表着丰收与富足的农业。
  • 琴堂:象征着和谐与安定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韦应物担任了多少次百里宰?

    • A. 一次
    • B. 三次
    • C. 五次
    • D. 十次
  2. 诗中“鱼盐滨海利”描述的是哪里的经济状况?

    • A. 山区
    • B. 海边
    • C. 湖边
    • D. 城市
  3. 诗歌表达了对什么的向往?

    • A. 官职
    • B. 自然
    • C. 安定生活
    • D. 战争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韦应物的《送唐明府赴溧水》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描写了对友人的送别,但韦应物更侧重于对地方安定的思考,而王勃则更多表达了个人抱负与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韦应物传》

相关查询

蓉峰残雪 隆亭夜市 鸭城渔火 九里风帆 祇陀晚钟 资敬云松 南塘秋月 堠山夕照 题赵千里夜潮图卷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满天打油飞 英英玉立 调开头的成语 守犬 臣字旁的字 龙御上宾 韋字旁的字 首字旁的字 雪虐冰饕 铢量寸度 款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势焰 手字旁的字 临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枉费日月 闯南走北 包含祁的成语 峨鬟 弋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