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1: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1:48
倒泉寺二首
作者: 吴之英
山形如伏兕,孤寺隐山腰。
山色无今古,泉声不市朝。
云生岩谷漏,风过薜萝号。
明月分得近,容我更筑茅。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隐秘于山腰的孤寺,山的形状像一只伏卧的犀牛。山的颜色没有古今之分,泉水的声音不与朝市相连。云雾在岩谷间流淌,风吹过薜萝发出声响。明月照得更加清晰,让我想要再建一座茅屋。
诗中提到的“山色无今古”,反映了古诗词中常见的山水自然观,强调自然的永恒与变迁无关。这与道教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相契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作者介绍:吴之英(1866-1940),字佩弦,号秋水,晚号青山,近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和散文。他的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吴之英生活在清末民初的动荡时代,作品中常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吴之英隐居山中时期,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向往自然宁静的心境。写作时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希望通过自然的宁静来逃避现实的纷扰。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表现了诗人对于山水景色的深刻感受与思考。开篇通过“山形如伏兕”构建出一种神秘的氛围,犀牛象征着稳重和力量,隐喻这座寺庙在山中的庄严与静谧。接着“山色无今古”表明了时间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诗人似乎在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自然的恒久与人事的短暂。
“泉声不市朝”则进一步凸显了寺庙的清幽,泉水的声音与繁华的市朝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渴望远离尘嚣、返璞归真的强烈愿望。后面的“云生岩谷漏,风过薜萝号”描绘了山谷中的动态画面,云雾与风的交织让自然显得生机盎然,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最后一句“明月分得近,容我更筑茅”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升华,月亮的明亮象征着清澈的心灵,表达了他希望在这片宁静的环境中再建一座茅屋,寻求心灵的栖息之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与隐士的理想生活,令人心向往之。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渴望在宁静的环境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中个体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山形如伏兕”中的“伏兕”指的是:
A. 一种鱼
B. 一种动物
C. 一种植物
D. 一种山石
诗中“泉声不市朝”表达了什么意图?
A. 赞美繁华
B. 逃避尘嚣
C. 描述景色
D. 叹息岁月
“明月分得近”中的“分得近”表示:
A. 远离
B. 亲近
C. 渐远
D. 隐藏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