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南楼令·宫怨第四首,叠前韵

《南楼令·宫怨第四首,叠前韵》

时间: 2025-05-01 15:06:11

诗句

携手下庭阶。

宫娥劝别怀。

祝平安、鸾驭遄回。

建业文房多秘宝,休付与,劫灰哀。

荷锄避风台。

艰难保障才。

漏沈沈、漆室忧来。

虎踞龙蟠形胜在,闻喜宴,可重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06:11

原文展示:

携手下庭阶。宫娥劝别怀。祝平安鸾驭遄回。建业文房多秘宝,休付与,劫灰哀。荷锄避风台。艰难保障才。漏沈沈漆室忧来。虎踞龙蟠形胜在,闻喜宴,可重开。

白话文翻译:

携手走下庭院阶梯,宫女劝我别去怀念。祝愿平安的鸾车快快回来。建业的文房里藏着许多秘宝,不要轻易交给他人,免得留下哀伤的灰烬。手握锄头躲避风台,艰难中保障才华。漏水声在漆黑的房间里增添了我的忧虑。虎踞龙蟠的地形依然胜在这里,听说喜庆的宴会可以重新开始。

注释:

  • 携手:手牵手,表示亲密。
  • 宫娥:宫女,指在宫中侍奉的女子。
  • 鸾驭:指鸾鸟的车,象征吉祥。
  • 建业:地名,古时指南京。
  • 秘宝:指珍贵的文物或书籍。
  • 劫灰:意指遭遇劫难后的灰烬,象征失去。
  • 漏沈沈:指漏水声,形容环境的幽暗和忧虑。
  • 虎踞龙蟠:形容地势雄伟,形势险要。

典故解析:

“虎踞龙蟠”出自《易经》,形容地理位置的险要与重要,常用来比喻政治或军事上的有利形势。该句表达了对地方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夏孙桐,清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律诗和词闻名。他的作品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政治变迁之际,许多诗人以诗词表达内心的忧虑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南楼令·宫怨第四首》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宫女的离愁别绪,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困境的无奈。词中“携手下庭阶”生动地展现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景,暗示了宫女与主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而“祝平安鸾驭遄回”则寄托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反映出一种对幸福的渴望与对现状的不满。整首词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失去的惋惜,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极强的对比和张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携手下庭阶":描绘了离别的场景,情感浓烈。
    • "宫娥劝别怀":宫女劝说主人放下对过去的怀念。
    • "祝平安鸾驭遄回":表达对安宁生活的祝愿。
    • "建业文房多秘宝":暗示有众多珍贵的事物在等待。
    • "休付与,劫灰哀":警惕失去后的伤痛。
    • "荷锄避风台":象征对自然的避难与艰难的生活。
    • "漏沈沈漆室忧来":描绘了忧伤的环境与心理。
    • "虎踞龙蟠形胜在":展现了地理优势,反映出对未来的希望。
    • "闻喜宴,可重开":暗示喜庆的生活即将到来。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鸾驭”象征美好与吉祥。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平衡与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无情的事物赋予情感,使诗句更加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困境的无奈,情感上充满了离愁与希望的交融。

意象分析:

  • 庭阶:象征离别与思念。
  • 鸾驭:象征吉祥、美好的未来。
  • 文房:象征知识与文化。
  • 劫灰:象征失去与悲哀。
  • 虎踞龙蟠:象征地势的险要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携手下庭阶”意指: A) 走下阶梯 B) 亲密的关系 C) 离别的情景

  2. “祝平安鸾驭遄回”中“鸾驭”象征什么? A) 车马 B) 吉祥 C) 文化

  3. “虎踞龙蟠”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自然风光 B) 地理位置 C) 人际关系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李清照与夏孙桐在离愁别绪的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李清照的词更显细腻与婉约,而夏孙桐则更加强调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 咏江南景物 其三 挽伏德华主簿 和郑季南喜雪 别王叔俨 见欧制干 挽李致政 谒同年许使君德开 寿绍庆金守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饘的词语有哪些 三撇旁的字 升高能赋 客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实则 示字旁的字 龝字旁的字 砧几 言不愿行 隹字旁的字 风窦 陌路 甘酒嗜音 潜身缩首 犯颜苦谏 粉态 見字旁的字 蹇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些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