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登江陵沙市楚楼

《登江陵沙市楚楼》

时间: 2025-05-02 14:17:50

诗句

徙倚阑干日未斜,四围不著一山遮。

浪花滚滚翻春雪,烟树霏霏夹暮霞。

壮丽中居荆楚会,风流元向蜀吴夸。

楼头恰称元龙卧,切勿轻嗤作酒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17:50

原文展示:

登江陵沙市楚楼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徙倚阑干日未斜,
四围不著一山遮。
浪花滚滚翻春雪,
烟树霏霏夹暮霞。
壮丽中居荆楚会,
风流元向蜀吴夸。
楼头恰称元龙卧,
切勿轻嗤作酒家。


白话文翻译:

我倚在栏杆上,太阳还未西斜,
四周没有一座山能遮挡我的视线。
浪花滚滚,像翻腾的春雪,
烟雾缭绕的树木,夹杂在暮霞之中。
在这壮丽的风景中,正是荆楚的汇聚之地,
风流之士常常在此与蜀吴夸耀。
楼头的景象恰如元龙静卧,
切不可轻视它,这里并非酒家。


注释:

字词注释:

  • 徙倚:指靠在栏杆上。
  • 阑干:栏杆。
  • 不著一山遮:四周没有山脉遮挡。
  • 浪花:海浪拍打而起的泡沫。
  • 翻春雪:形容浪花翻滚的样子,像春天的雪花。
  • 烟树霏霏:形容树木被烟雾笼罩,模糊不清。
  • 夹暮霞:与晚霞相夹杂。
  • 壮丽中居:在壮丽的景色中。
  • 荆楚会:指荆州和楚地的汇合之处。
  • 元龙卧:指龙形状的建筑或地势,象征雄伟壮观。
  • 轻嗤:轻视。

典故解析:

  • 荆楚:古代对湖北一带的称谓,地理位置重要。
  • 蜀吴:指古代的蜀国和吴国,代表风流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宋代诗人,以清新俊逸的风格著称,常描写山水风光和人文情怀。他的作品多展现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登楼眺望江陵的时刻,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思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和人文结合的重视。


诗歌鉴赏:

《登江陵沙市楚楼》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结合的诗作。诗中,李曾伯站在楼上,目睹了江陵壮丽的自然景色,内心感慨万千。通过“日未斜”与“四围不著一山遮”,诗人描绘了辽阔的视野,展现出一种开阔的胸怀。接着,“浪花滚滚翻春雪”,用生动的比喻将海浪与春雪相提并论,产生了视觉上的冲击力,给人以强烈的感官体验。

诗中提到“壮丽中居荆楚会”,不仅展示了地理的壮观,更暗含了历史文化的深厚。荆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交汇之地,因此,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与对风流人物的赞美。最后一句“切勿轻嗤作酒家”,则是在提醒人们不要轻视这座楼阁的文化与历史底蕴,展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对仗工整,意境深远,而且在情感上也流露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文化的敬仰,充分展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徙倚阑干日未斜:诗人倚靠在栏杆上,观察周围,暗示心境的放松与自然的亲近。
  2. 四围不著一山遮:描绘开阔的视野,突出环境的辽阔。
  3. 浪花滚滚翻春雪:生动形象地比喻浪花,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美感。
  4. 烟树霏霏夹暮霞:表现了暮色中的朦胧美,给人以意境的想象。
  5. 壮丽中居荆楚会:突出荆楚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强调其重要性。
  6. 风流元向蜀吴夸:指代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表现自豪感。
  7. 楼头恰称元龙卧:比喻楼的形态,表现了建筑的雄伟。
  8. 切勿轻嗤作酒家:表明诗人对这座楼阁文化价值的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浪花滚滚翻春雪”。
  • 对仗:如“烟树霏霏夹暮霞”。
  • 夸张:如“壮丽中居荆楚会”。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与敬仰,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阑干:象征着人与自然的连接。
  • 浪花:象征着生命的动感与活力。
  • 烟树:代表着自然的神秘与变幻。
  • 暮霞: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美的瞬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荆楚”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江南
    • B. 湖北
    • C. 四川
    • D. 广东
  2. “浪花滚滚翻春雪”中,诗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 拟人
    • B. 比喻
    • C. 对仗
    • D. 排比
  3. 诗人倚靠在什么地方观察周围的景色?

    • A. 树下
    • B. 楼上
    • C. 河边
    • D. 山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 by 李白: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
  • 《早发白帝城》 by 李白:表现山水与历史的结合。

诗词对比:

  • 《登高》 by 杜甫:同为描写自然景色,但情感更为沉重,反映了社会现实。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李曾伯的作品更注重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与文化的赞美,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社会与人生的苦难,展现了不同的艺术追求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曾伯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高阳台五首 其四 高阳台 高阳台 其一 有感徐湘苹夫人事 高阳台 其三 平定州妒女祠事与刘伯玉妻妒妇津相类,戏拈此解 高阳台 旅怀 高阳台 高阳台·海昌杜拙斋先生汉隶遗墨 高阳台 天涯岁暮风雪萧然,浅醉沈吟,惘然有作。 高阳台 咏萤 高阳台•次韵答陆荩思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肴溷 办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回眷 嗟愍 包含奄的词语有哪些 虎质羊皮 闾阎扑地 黑茫茫 戈字旁的字 竖心旁的字 舟车之苦 党同妒异 凄入肝脾 衣字旁的字 飠字旁的字 详熟 丨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