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23: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23:58
伏读靖康宸札有感
作者:李曾伯 〔宋代〕
盟寻城下事方危,
尚乐衰民益虏资。
绐楚进曾我纪信,
交秦计卒坠张仪。
抗言玉铉呈何及,
捐积琼林惜已迟。
劫火既灰遗墨在,
小臣唯有泪沾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北方战乱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诗中提到的“盟寻城下事方危”表达了当时国家危机的紧迫感,民众的困苦让人痛心,尤其是在外敌的侵扰下,国家的资源也被掠夺得越来越少。“绐楚进曾我纪信”指出了历史上楚国对信的欺骗,而“交秦计卒坠张仪”则暗指秦国的谋略导致了失败。接下来,作者感叹“抗言玉铉呈何及”,说明即使有美好的愿望和理想,但在现实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捐积琼林惜已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感叹时光的流逝。“劫火既灰遗墨在”则是对战乱后留下的文化遗产的忧伤,而最后一句“小臣唯有泪沾颐”则是表达了作者的无奈与悲伤。
李曾伯,字景山,号弈山,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以其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怀而著称。他的诗风多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本诗创作于靖康之难之后,北宋灭亡,金朝入侵,国破家亡,民众苦不堪言。李曾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当时国家危机的忧虑和对人民困苦的同情。
李曾伯的《伏读靖康宸札有感》深刻反映了宋朝末年的动荡局势,诗中融合了历史的回顾与个人的情感,展现出一种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整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事件和个人感受,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在“盟寻城下事方危”中,作者直接指出了国家的危机,给人一种紧迫感;而“尚乐衰民益虏资”则揭示了国家内忧外患的严酷现实,表达了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
诗中提到的历史典故,如“绐楚进曾我纪信”和“交秦计卒坠张仪”,不仅增强了诗的历史厚度,也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教训。李曾伯以此说明,历史虽有教训,但现实的苦难依然无法回避。接下来的“抗言玉铉呈何及”体现了作者的无奈和失落,期许的美好理想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最后两句“劫火既灰遗墨在,小臣唯有泪沾颐”是全诗的情感高潮,既感叹文化的破毁,又流露出个人的哀伤。诗人的泪水不仅是对历史遗产的惋惜,更是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悲痛。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危机和民众困苦的深切关注,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无奈,体现了深厚的忧国情怀。
诗中提到“盟寻城下”的意思是:
A. 寻求和平
B. 寻找盟友
C. 寻找财富
D. 寻求名声
“劫火既灰”中“灰”的意思是:
A. 灰烬
B. 灰心
C. 灰色
D. 灰尘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
A. 盟寻城下事方危
B. 抗言玉铉呈何及
C. 捐积琼林惜已迟
D. 劫火既灰遗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