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13: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13:09
九日游天竺
作者:李石 〔宋代〕
霞影塔觜红,岚光佛头绿。
沙明疏柳外,寻路绕湖曲。
远客谁与俱,斯游未为独。
佳处心自领,未易语童仆。
应接敢惮烦,山水相追逐。
此间有鱼鸟,怪我来不速。
都城无闲官,旬谒废休沐。
幸兹九日临,及此秋气淑。
醺酣岂无分,登眺宁免俗。
起行九里松,试插一枝菊。
西风莫欺客,破帽双鬓秃。
未敢醉向人,藕泉漱新馥。
霞光映照着塔尖,红色的光辉,雾气缭绕着佛头,显得碧绿。沙地在疏朗的柳树外明亮,寻路时绕过湖泊的曲折。陌生的旅客谁能陪伴我,这次游玩我并不孤独。美好的景色心中自有领悟,难以用言语表达给童仆听。应接待客人我并不畏惧麻烦,山水之间彼此追逐。这里有鱼和鸟,怪我来得匆忙。都城没有闲暇的官员,旬假时被耽误,未能休息。幸好今天是九月初九,正逢这一秋的清爽气候。饮酒畅快岂能没有分寸,登高望远难免俗气。起身走过九里松林,试着插上一枝菊花。西风请不要欺负客人,我的破帽子和秃头双鬓。未敢在他人面前醉倒,藕泉中漱口吸收新香。
李石,字君翰,号云溪,宋代诗人。其诗风格清新明快,常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游历体验为主,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作于重阳节(九月初九),作者游览天竺山,借游历表达对自然景观的感受与思考,抒发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九日游天竺》是一首典型的山水游诗,展现了诗人李石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开篇以“霞影塔觜红,岚光佛头绿”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自然画面,霞光与佛塔的红色,雾气与佛头的绿色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接着,诗人描写了周围环境的细节,通过“沙明疏柳外,寻路绕湖曲”展现了湖边的明亮与柳树的稀疏,体现了诗人对游览路线的探索与思索。诗中“远客谁与俱”中的“远客”暗示了孤独的游人,诗人虽身在美景之中,但心中难免孤寂。
“佳处心自领”表现出诗人对美景的灵性领悟,虽无法用语言传达给随行的童仆,但却在心中感受到了一种深邃的美。诗中的“应接敢惮烦”体现了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山水相伴,彼此追逐,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都城无闲官”则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批判与无奈,暗示了人生的繁忙与束缚。最后,诗人以“未敢醉向人”收尾,表达了对酒色之乐的克制,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李石作为宋代诗人的独特风格和对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流露出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以及对繁忙官场的批判,体现了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
诗中“霞影塔觜红”所描绘的景象主要是指什么?
A. 晨曦的光辉
B. 黄昏的余晖
C. 佛塔的颜色
D. 自然的喧嚣
诗人提到的“都城无闲官”主要反映了什么主题?
A. 对官员的赞美
B. 对官场忙碌生活的不满
C. 对自然的热爱
D. 对节日的期待
“未敢醉向人”表达了诗人对饮酒的态度是?
A. 随意
B. 克制
C. 酷爱
D. 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