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19:51: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9:51:56
更漏子 其一 寄忆
作者: 董元恺 〔清代〕
旧愁人,新愁月。同是黄昏时节。人不见,月偏明。除非倩梦寻。寒衾拥。愁难送。不到四更无梦。莲漏滴,乳鸦啼。梦儿能几时。
这首词表达了旧愁与新愁交织的感受,正值黄昏时分,虽然人不在身边,但月亮却显得格外明亮。只有在梦中才能寻到那个人。寒冷的被子让我感到愁苦难以排遣,直到四更(凌晨)时也无梦可做。莲花漏水,乳鸦欢叫,梦能有几时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董元恺是清代的词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其风格典雅,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词写作背景可能与其个人经历有关,表达了词人对离愁别绪的感慨,正值黄昏,愈发显得孤独与寂寞。
董元恺的《更漏子 其一 寄忆》以黄昏为背景,展现了深切的思念与忧愁。全诗通过对旧愁与新愁的对比,揭示了人们在孤独时的脆弱与对爱的渴望。“人不见,月偏明”一句,运用了“月”的意象来衬托夜的寂寞,月亮的明亮似乎在嘲讽作者的孤独。尤其是“除非倩梦寻”,更是表达了对梦中相聚的渴望,梦成为了联系过去与现在的唯一桥梁。
“寒衾拥”描绘了夜晚的寒冷,身体的冷却似乎在反映精神的孤寂,而“愁难送”则直接点明内心的苦闷。随着夜的深入,“不到四更无梦”,不仅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也表达了对梦境的无奈与渴望。结尾的“梦儿能几时”更是对短暂梦境的感叹,令人感到幽幽的惆怅与无奈。
整首词情感细腻,意象深远,通过对自然与内心情感的巧妙结合,展现了人类面对孤独与思念时的脆弱与美丽。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思念与孤独展开,表现了对逝去的情感的追忆,以及对与爱人团聚的渴望,情感深邃而动人。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倩梦”指的是什么?
诗中“人不见,月偏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梦儿能几时”反映了作者对梦的什么态度?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董元恺的《更漏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两者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思念,但董元恺更侧重于孤独与愁苦,而李清照则多了几分柔美与希望。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