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8: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08:28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沈吟碧云间。
句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西施是越溪的女子,出自苧萝山。
她的美貌掩盖了古今,荷花也因她而感到羞愧。
她在碧水中浣纱,悠然自得。
她的皓齿难以启齿,沉吟在碧云之间。
勾践对她的赞美是绝艳的,轻盈的身姿走入吴国的边关。
她曾被提携入宫,但如今却无法再攀登那遥不可及的高处。
一破夫差的国,千秋之后依然未能归还。
西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女之一,因她的美貌和悲剧命运而受到后人传颂。勾践和夫差的故事是春秋时期越国与吴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勾践为了复国,忍辱负重,而西施则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关键人物。她不仅是美的象征,还是历史悲剧的化身。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飘逸的风格著称,作品多以抒情和壮志为主。
创作背景: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可能与当时对西施故事的普遍关注有关,西施不仅是一位美人,更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李白通过西施表达了对美和历史的思考。
这首《西施》在形式上采用了七言绝句,具有唐诗特有的韵律美。诗中通过对西施的描绘,展现了她的绝世容颜与悲剧命运,表达了对美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沉思。西施的美貌被称为“秀色掩今古”,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魅力。荷花是自然界中美的象征,而“羞玉颜”则暗示了西施的美丽让荷花都感到自愧不如。浣纱的动作不仅表现了她的优雅,也传达了一种闲适的心境。
后半部分提到勾践和吴国的历史,西施的美丽不仅是个人的象征,也成为了国家命运的牺牲品。诗的最后一句“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更是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深思,西施虽然改变了历史,却终究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整体而言,李白通过西施这一形象,探讨了美与历史、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西施的描绘,探讨了美的绝对性与历史的悲剧性,反映了对命运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西施是哪个国家的人?
A. 吴国
B. 越国
C. 齐国
D. 楚国
诗中提到的“浣纱”指的是什么活动?
A. 照镜子
B. 洗纱
C. 听音乐
D. 采花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轻松愉快
B. 沉痛与惋惜
C. 自豪与骄傲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