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3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36:25
明时应不谏,天幕称仙才。
聘入关中去,人从帝侧来。
诗窗盛岛屿,檄盾照风雷。
几度陪旄节,营巡海色回。
在明智的时代,劝谏是没有用的,天上的幕布似乎称颂着仙人的才华。
被任命到关中去,身边的人都是从皇帝身边来的。
诗人的窗前盛满了岛屿的景色,檄文和盾牌在风雷中闪耀。
多少次陪伴着旄节,巡游在海色的回旋中。
作者介绍:曹松,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豪放的风格和对时事的敏感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盛世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感慨及个人的游历经历,反映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上广州支使王拾遗》是曹松在赴广州任职途中所作,诗中表达了对时局的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开篇“明时应不谏”直接点明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的无奈,认为在明智的时代劝谏是没有意义的,反映了对政治现实的无力感。随后提到“天幕称仙才”,既表达了对才能的向往,也暗示了在现实政治中难以施展的无奈。
“聘入关中去,人从帝侧来”则展示了诗人即将被任命的背景,以及在权力中心周围的竞争与复杂关系。“诗窗盛岛屿,檄盾照风雷”则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了诗人眼中的世界,诗的窗前风景如画,而檄文与盾牌的映照则暗示了政治的风云变幻与军事的紧张。
最后一句“几度陪旄节,营巡海色回”体现了诗人在官场中的经历与磨砺,陪伴着军旗的巡游,似乎在映射着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整首诗情感深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云变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以及对时局的感慨,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复杂与多变,以及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明时应不谏”的意思是:
A. 劝谏是有用的
B. 劝谏是没有意义的
C. 时光是美好的
D. 劝谏是必要的
“檄盾照风雷”中“檄盾”指的是:
A. 诗歌与音乐
B. 政令与战争
C. 风景与气候
D. 友谊与信任
诗人即将被任命的地方是:
A. 广州
B. 关中
C. 海边
D. 山中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曹松的这首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行对比,前者更多地探讨了个人命运与政治环境的关系,而后者则表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与个人的壮志。两者虽主题不同,但均展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共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