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44: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44:58
作者: 汪元量 〔宋代〕
博徒无计解其纷,夜半鸣钲溃万军。
鲁港朔风掀恶浪,吴山寒日翳愁云。
周褒媚已终亡国,孟德斯孤忍负君。
大木已颠天柱折,钱塘江上雁成群。
这首诗描绘了博徒们无计可施、纷乱不堪的场景,夜里鼓声响起,仿佛万军溃败。鲁港的北风掀起了恶浪,吴山的寒日遮住了愁云。周褒媚已为失国而悲,孟德斯孤独忍受着背负君王的重任。大树已经倾倒,天柱也已折断,钱塘江上成群的雁飞过,似乎也在诉说着悲凉。
作者介绍: 汪元量,字子正,号白石,宋代诗人,以其沉郁之风和深厚的历史感著称。他的诗歌常常反映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鲁港的风波与历史人物的隐喻,表达对国家衰亡的感慨与忧虑。
《鲁港》通过描绘战乱中的纷扰与历史的悲凉,将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苦闷融入其中。诗的开头便以“博徒无计解其纷”引入,体现出混乱与无奈的气氛,暗示着社会的动荡不安。接着,夜半的鼓声如同警钟,仿佛预示着战争的到来,形成强烈的对比,增添了诗的紧张感。
“鲁港朔风掀恶浪”描绘了自然界的狂暴,与混乱的社会相呼应,展现出一种无处不在的悲剧气氛。而“吴山寒日翳愁云”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愁苦的情感,令人感到凄凉。
在历史典故的运用上,诗人提到周褒媚和孟德斯,意在传达历史的重复与个体的孤独。最后以“大木已颠天柱折”的意象,暗示着国家的崩溃与个人的无奈,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整首诗情感深邃,历史感强烈,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也使得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时代的悲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表达了对国家存亡的沉重思考,以及个人在动荡中无力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的“博徒”指代什么?
“周褒媚已终亡国”中的周褒媚是指哪个朝代?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国家的崩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汪元量的《鲁港》更注重历史的沉重感,而杜甫则展现了更为人性的关怀与希望。两首诗都反映了动荡时期的个人情感,但呈现的角度与情绪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