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二吕

《二吕》

时间: 2025-04-27 14:57:55

诗句

韩吕真乔木,蟠根与国同。

伯泰太史氏,子约大愚公。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7:55

二吕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韩吕真乔木,蟠根与国同。
伯泰太史氏,子约大愚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道:韩与吕二位是高大的乔木,它们的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伯泰和太史氏的后代,子约则是个大愚公,意指持守愚忠的人。

注释:

  • 韩吕:指韩和吕这两个人名,象征高大的树木,隐喻政坛上的栋梁之材。
  • 真乔木:真正的高大树木,象征德才兼备的人。
  • 蟠根:树根盘结,形容根基深厚。
  • 与国同:与国家的命运相连,表明这些人对国家的重要性。
  • 伯泰太史氏子约: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士大夫,象征忠诚和智慧。
  • 大愚公:意指愚忠的人,强调对国家的忠诚。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子约”指的是子贡(名曰“子约”),是孔子门徒之一,以智慧和口才著称;而“愚公”则源自《列子》中的愚公移山,暗示对于理想的坚持和对国家的忠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元直,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尤以词名重。其作品风格多元,常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批判。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面临外忧内患,诗人通过描写高大的树木象征那些忠诚于国家、为国捧心的人,表达对忠臣良将的赞美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歌鉴赏:

该诗通过“韩吕”的比喻,展示了忠臣良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树的高大与根的深厚象征着这些人物的德行与才能。诗中对根的描写,意在强调他们扎根于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之中,体现出一种深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诗人以“伯泰太史氏”的历史人物为引,进一步引申出对后世忠诚之人的期许,尤其是“子约大愚公”的提及,既是对忠诚的歌颂,也是对愚忠的反思。整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和忠臣的思考,激发了读者对于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韩吕真乔木”:比喻忠臣良将,树木象征着立身处世的气节。
    • “蟠根与国同”:强调树根的深厚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
    • “伯泰太史氏”:提到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表现出对他们的敬仰。
    • “子约大愚公”:以子贡为代表,表达对忠诚与愚忠的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以“乔木”比喻忠臣,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形成了对称美。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忠诚于国家的人的赞美,同时也隐含了对愚忠的反思,探讨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意象分析:

  • 乔木:象征性的人物,代表高尚的品格与责任。
  • :象征根基与稳定,表明忠臣之于国家的深厚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韩吕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忠臣良将
    • C. 叛徒
    • 答案: B
  2. “蟠根与国同”意指什么?

    • A. 根基不稳
    • B. 国家命运紧密相关
    • C. 与国家无关
    • 答案: B
  3. “子约大愚公”中的“愚公”指的是?

    • A. 明智的人
    • B. 愚忠之人
    • C. 政治家
    •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李白《将进酒》:表现了对国家和个人责任的思考。

诗词对比:
对比刘克庄的《二吕》与杜甫的《春望》,前者侧重于对忠臣的赞美,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动荡的悲伤,两个作品在情感基调和主题上形成了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1. 《宋诗选》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刘克庄诗词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自述 六州歌头 雨华台次胡仲芳韵 寄吕英父 其二 六州歌头(美人足) 竹香子(同郭季端访旧不遇,有作) 代吴守与赵侯为寿 怀古四首为知己魏倅元长赋兼呈王永叔宗承载 和危府教 和子纯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幽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峦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栉比鳞臻 盈盈一水 田字旁的字 鳥字旁的字 包含肺的词语有哪些 玉字旁的字 竹字头的字 陋巷菜羹 穷年累月 軖头 羊字旁的字 连枝草 同盟会 娩身 听之任之 包含暴的词语有哪些 红眼病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