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18: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21:18:27
瑞鹧鸪 劝道友
马钰 〔元代〕
清虚虽好恋家缘。
著甚因由上得天。
顶戴恩山犹论道,
身居苦海尚擎拳。
是非窟里功难就,
名利丛中果怎圆。
若不回头寻出路,
如何只恁做神仙。
虽然清静空虚的生活很好,但我对家庭的眷恋依然深厚。
究竟是什么原因才能使我登上天界呢?
即使头顶着恩山,仍然需要讨论修道的道理;
身处苦海之中,难道还要继续挥舞拳头吗?
在是非之地,功劳是难以获得的;
在名利的丛林里,果实又怎么能圆满呢?
如果不回头寻找出路,
又如何能做到真正的神仙呢?
此诗提到的“神仙”象征着超脱尘世、追求理想境界的修道者。元代时期,文人对道教文化有浓厚的兴趣,追求“清虚”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名利的反思和对内心平和的向往。
马钰是元代著名的道士和诗人,以其道教思想和诗词创作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自然、人生和道理的深刻思考。
《瑞鹧鸪 劝道友》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名利纷争的时期。诗人以道教的观点劝诫朋友,提醒他们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要保持内心的清静,寻找真正的出路。
《瑞鹧鸪 劝道友》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名利的厌倦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的开头“清虚虽好恋家缘”,直接点出诗人内心的矛盾:虽然向往清静的生活,但家庭的牵挂让他难以完全放下。接着,诗人用“顶戴恩山犹论道”来描绘即使拥有高位和恩惠,依然需要探讨修道的真谛,显示出他对世俗名利的淡然。
接下来的几句,“身居苦海尚擎拳”,用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人们在生活困境中斗争的无奈。诗人直言在是非之地难以成就,名利的争夺让人难以获得真正的圆满,揭示了追求功名的困境。
最后两句以反问的方式,指出了回头寻找出路的重要性,强调了内心的修行和自我反省,这也是诗的主题:真正的“神仙”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通过内心的觉醒和清静的追求而得以实现。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名利的反思,提倡内心的宁静与自省,强调寻找内心的真实出路,真正的“神仙”并非外在的追求,而是一种心灵的境界。
诗中提到“清虚”,它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A. 追求财富
B. 内心的宁静
C. 对家庭的眷恋
答案: B
“身居苦海尚擎拳”这句诗中“苦海”指的是什么?
A. 生活中的困境
B. 自然环境
C. 家庭生活
答案: A
诗的最后两句强调了什么?
A. 追求名利的重要性
B. 内心的反省和寻找出路
C. 对家庭的思念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