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3: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3:03
鹧鸪天 见旧家楼上燕巢感忆
作者:郑文焯
寂寞梁尘翠柳萦,
隔花曾听下帘声。
绸缪去补谁家屋,
飘泊今怜故主情。
泥堕处,旧闻筝。
春风秋月总堪惊。
谢堂只是寻常见,
未信巢林误此生。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寂寞的情景,梁上的灰尘与翠柳交织,曾经在花间听到的下帘声如在耳畔回响。如今,我想知道那绸缪去补的,是哪家老屋。漂泊在外的我,心中对故主的情感愈加怜惜。泥土堕落的地方,仍能听到旧时的筝声。春风秋月总是让我惊叹,谢堂只是我平常见到的地方,却未曾料到巢林会让我误了此生。
“谢堂”出自《红楼梦》,是指贾府的堂屋,象征着繁华和盛世的场所。诗中提到的“巢林”,则可能隐喻着对归属感的渴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郑文焯(1640-1710),字清白,号云溪,清代诗人和词人,擅长古典诗词,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结合,风格清新自然。
本诗创作于郑文焯的晚年,怀念故乡与旧日生活,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反映出清代文人的孤独与对传统的追思。
在这首《鹧鸪天》中,郑文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的“寂寞梁尘翠柳萦”,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孤独的环境,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寂寞。接下来的“隔花曾听下帘声”,则勾起了昔日的回忆,仿佛透过花间的视野,听到了那熟悉的声音。
在中间的几句中,诗人用“绸缪去补谁家屋”来表达对故主的惦念,既是对逝去岁月的感伤,也是一种对家园的期盼。接着“飘泊今怜故主情”,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和对昔日主人的深切怀恋。
后半部分“泥堕处,旧闻筝”则进一步强调了对往昔的追忆,尽管身处泥土之中,仍能听到那若隐若现的筝声,这种声音似乎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呼唤。最后“未信巢林误此生”则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尽管谢堂是常见的场所,却未能承载诗人的梦想与追求。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人生的感慨,展现了郑文焯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整首诗通过个人的思乡情感,揭示了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忆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展现了人们在时间流逝中对故土与情感的深切思考。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的情感基调,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思考。
“寂寞梁尘翠柳萦”中的“梁尘”指的是什么?
A. 房梁上的灰尘
B. 书本上的灰尘
C. 田野上的泥土
D. 窗户上的灰尘
诗中提到的“谢堂”象征着什么?
A. 富贵与繁华
B. 贫穷与困苦
C. 自然与生命
D. 孤独与寂寞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念?
A. 朋友
B. 故乡
C. 自然
D. 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