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1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6:18:37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唐代〕
乌啼鹊噪昏乔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
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
萧萧暮雨人归去。
在昏暗的乔木间,乌鸦啼叫,喜鹊喧闹,
清明时节,寒食节上,哪家在哭泣?
狂风吹过旷野,纸钱随风飘飞,
古墓上层层叠叠,春草已渐渐变绿。
棠梨花映衬着白杨树,
尽是生死别离的地方。
幽幽的泉水声,哭声听不见,
萧萧的暮雨中,行人正归去。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传说为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为晋国忠臣,因不愿在战争中得功而隐居,后被封为寒食节以纪念。诗中提到的“清明寒食”是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直接呼应。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关注民生的主题而闻名。白居易的诗作品种丰富,内容涵盖了政治、人生、爱情等多个方面。
《寒食野望吟》创作于唐代,正值白居易的中年时期。他在这段时间经历了政治上的波折与人生的沉浮,此诗通过寒食节的背景,表达对生死、离别的深切感怀,反映了其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寒食野望吟》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沉思的诗。开篇以乌啼鹊噪的景象,描绘出一种昏暗、孤寂的氛围,仿佛在为寒食节的哀悼铺陈背景。白居易通过“谁家哭”引发读者对生死离别的深思。接着,诗中描述了纸钱随风飘飞,古墓草绿的景象,展现了生命的流逝和对逝去者的怀念。棠梨花与白杨树的映衬,暗示了生与死的交替,营造了一种哀愁的意境。最后,诗句“冥冥重泉哭不闻”表达了对死者的追思与无奈,结尾的“萧萧暮雨人归去”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无助。整首诗在意象上互相交织,情感上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白居易对生死哲学的理解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寒食节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死离别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悼。诗中充满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展现了白居易对人生命运的深刻理解。
寒食节的由来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纸钱”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生与死的主题?
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昏暗的高大树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 风吹动空旷野外中的纸钱,纸钱飞舞,陈旧的坟墓重重叠叠,上面已经长满了绿草。 海棠花与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 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萧萧的雨声里回去了。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乔木:高大的树木。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lěi)垒春草绿。垒垒:众多的,重重叠叠的。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尽是:都是。尽,皆也。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冥冥:昏晦的样子。重泉:黄泉,九泉,是人死后的归处。萧萧:象声词,指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