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迁居罗溪潘邠老昆仲比以火惊相见殊阔作诗调

《迁居罗溪潘邠老昆仲比以火惊相见殊阔作诗调》

时间: 2025-05-06 18:42:11

诗句

毕方逐未去,里巷时狂走。

念君箪瓢外,颜室空无有。

误忧黎元谩,烜赫惊户牖。

我虽厌迁次,寒突黔已久。

平生昧奇字,安得君载酒。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8:42:11

原文展示:

迁居罗溪潘邠老昆仲比以火惊相见殊阔作诗调 张耒 〔宋代〕

毕方逐未去,里巷时狂走。 念君箪瓢外,颜室空无有。 误忧黎元谩,烜赫惊户牖。 我虽厌迁次,寒突黔已久。 平生昧奇字,安得君载酒。

白话文翻译:

毕方的追逐还未停止,街巷中人们时常狂奔。 想到你除了箪食瓢饮之外,屋内空无一物。 错误地担忧百姓的谣言,火光惊动了门窗。 我虽然厌倦了搬迁,但烟囱早已熏黑。 我一生对奇字不熟悉,怎能让你载酒来访。

注释:

  • 毕方:古代神话中的火鸟,象征火灾。
  • 箪瓢:指简陋的生活用品,比喻清贫。
  • 颜室:指简陋的居室。
  • 黎元:指百姓。
  • 烜赫:指火光强烈。
  • 寒突黔:指烟囱长期熏黑,比喻长期贫困。
  • 奇字:指生僻的字,这里指学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耒在迁居罗溪时,因火灾而与潘邠老兄弟相见,感慨之余所作。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友人贫困生活的同情,以及对自己学问不足的自嘲。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火灾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贫困生活的同情和对学问的渴望。诗中“毕方逐未去”形象地描绘了火灾的余威,而“念君箪瓢外,颜室空无有”则深刻地反映了友人的贫困。后几句则通过自嘲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毕方逐未去”:以神话中的火鸟毕方比喻火灾,形象生动。
  • “里巷时狂走”:描绘火灾后人们的惊慌失措。
  • “念君箪瓢外,颜室空无有”:表达对友人贫困生活的同情。
  • “误忧黎元谩,烜赫惊户牖”:担忧百姓的谣言,火光惊动了门窗。
  • “我虽厌迁次,寒突黔已久”:表达对频繁搬迁的厌倦和对长期贫困的自嘲。
  • “平生昧奇字,安得君载酒”:自嘲学问不足,希望友人能带来学问的交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毕方”比喻火灾,形象生动。
  • 对仗:“箪瓢外”与“颜室空无有”形成对仗,强调贫困。
  • 自嘲:通过“平生昧奇字”自嘲学问不足,表达对学问的渴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友情与学问的追求。通过描绘火灾后的景象和友人的贫困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学问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毕方:象征火灾,形象生动。
  • 箪瓢:象征贫困生活。
  • 颜室:象征简陋的居室。
  • 寒突黔:象征长期贫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毕方”象征什么? A. 火灾 B. 贫困 C. 学问 D. 友情

  2. “念君箪瓢外,颜室空无有”表达了什么? A. 对友人的赞美 B. 对友人的同情 C. 对友人的批评 D. 对友人的忽视

  3. 诗中的“寒突黔已久”比喻什么? A. 长期贫困 B. 长期富贵 C. 长期学问 D. 长期友情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黄庭坚的《寄黄几复》: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学问的追求。
  • 秦观的《鹊桥仙》:通过神话故事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对比:

  • 张耒的《迁居罗溪潘邠老昆仲比以火惊相见殊阔作诗调》与黄庭坚的《寄黄几复》:都表达了友情与学问的追求,但张耒的诗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耒的诗作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

相关查询

乐府杂曲。鼓吹铙歌。靖本邦 视民诗 贞符 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梁之馀保荆衡巴巫…为苞枿第六 唐铙歌鼓吹曲·战武牢 乐府杂曲。鼓吹铙歌。兽之穷 芙蓉亭 咏史 龟背戏 自衡阳移桂十馀本植零陵所住精舍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愿力 视若无睹 隼旟 数字信号 示字旁的字 无往不克 束马悬车 齒字旁的字 戒牒 风言雾语 走之旁的字 锣鼓点儿 门字框的字 長字旁的字 贫贱亲戚离 包含鞍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