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34: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34:17
红梅定自开,有酒无人对。归时应好在,常恐风雨晦。
红梅自然会盛开,但我却没有人可以对饮。归来时应该很美好,但我常常担心风雨会使一切变得模糊。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品格,常常与孤独、坚韧的情感相结合。诗中提到的“酒”也常常在古代诗词中用来表达友情与欢乐,缺乏对饮的场景使得作者的孤寂感愈加明显。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清新著称,常常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创作于黄庭坚的游历途中,表达了他在自然美景中的孤独感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诗写于咸平至太康的途中,正是诗人独自旅行、感慨生活的时刻。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开篇以“红梅定自开”引入,梅花的盛开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美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然而随即转入“有酒无人对”,诗人感到孤独,尽管有酒,却无人共享。这样的对比反映出诗人在赏梅时的失落感,虽有美景,但缺乏分享的对象,使得美好的事物显得更加苍白。
而“归时应好在,常恐风雨晦”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归来的时候本应是快乐的,然而作者却时常担忧风雨会遮蔽美景,象征着生活中的不可预知与无常。整首诗在优美的意象中蕴含了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渴望与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表达孤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通过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的对比,诗人展现了对生活中友情与美好的渴望。
诗中提到的花是什么?
诗人对饮酒的态度是?
诗中常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