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20: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20:00
乱曰刍狗万物兮,天地不仁。
体止而用无穷兮,播生者于迷津。
有形而致用者之谓器,无形而用道者之谓神。
背昭昭而起见兮,聚墨墨而生身。
犯有形而遗大观兮,动细习于游尘。
彼至人而神凝兮,同予梦而先觉。
顾天下孰不学兮,乃会归于无学。
予心之不能忘兮,将波流风靡而奈何,
唯镇之以无名之朴。
这首诗表达了对万物的看法,认为天地对万物并不仁慈。事物的本质是静止而表现出无穷的用途,生灵在迷茫的河流中徘徊。那些有形而能被使用的东西被称为器具,而无形而能引导的方法被称为神灵。人们面对显而易见的事物而感到困惑,常常沉迷于细微的习惯与世俗的尘埃之中。那些至高的人神志凝聚,与我同梦而早有觉悟。看看这个世界,谁又不在学习呢?然而最后却又归于无学的状态。我心中无法忘却的,似乎如波浪般起伏,风吹动着我的心绪,我该如何自处呢?唯有以无名之朴来安定我的心。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与苏轼齐名,主张诗歌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艺术表现。
《录梦篇》是黄庭坚在探讨人生哲理、宇宙万物关系时写的,反映了他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和对真理的追求。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多思索生存的意义与价值。
《录梦篇 其二》是一首深邃而富有哲理的作品,诗中反映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思考。开篇以“刍狗万物”引入,表现出对世事的冷静观察,深刻揭示了天地的无情与万物的渺小,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无奈。诗人通过对“器”和“神”的对比,探讨了有形与无形的价值,强调了人的精神追求与物质存在之间的矛盾。
在诗中,黄庭坚提到“彼至人而神凝”,体现了对智者的向往与尊重,暗示着人只有在超越世俗的状态下才能获得真正的觉悟。接着,诗人又提到“乃会归于无学”,耐人寻味地指出,尽管人们在学习,最终却可能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这让人深思。
全诗结尾,诗人以“唯镇之以无名之朴”来安抚内心的波动,表达了一种对简单、纯粹生活的追求。这种对心灵宁静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给人以启示,令人反思当下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
乱曰刍狗万物兮,天地不仁。
诗人开篇便用“刍狗”来形容万物的虚无,指出天地对万物并无仁慈之心。
体止而用无穷兮,播生者于迷津。
事物的本质是静止的,但其用途却是无穷的,生命在迷茫中徘徊。
有形而致用者之谓器,无形而用道者之谓神。
有形的物体是器具,无形的道理则是神灵,反映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
背昭昭而起见兮,聚墨墨而生身。
人们常常面对显而易见的事物却感到困惑,沉浸于繁杂的世事之中。
犯有形而遗大观兮,动细习于游尘。
追求具体的事物往往会令我们忽视更大的视野,沉迷于细微的习惯与世俗的尘埃。
彼至人而神凝兮,同予梦而先觉。
智者的神志凝聚,与我同梦而早有觉悟,反映出对智慧的渴望。
顾天下孰不学兮,乃会归于无学。
纵观天下,谁又不在学习呢?但最终却可能归于无所不学的状态。
予心之不能忘兮,将波流风靡而奈何,
表达了内心无法忘却的情感,心绪如波浪起伏。
唯镇之以无名之朴。
通过无名而纯朴的状态来安抚内心的波动。
整首诗反映了黄庭坚对人生、宇宙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强调了人们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挣扎与困惑,最终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与纯粹。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器”指的是:
A. 无形的道理
B. 有形的物体
C. 天地的法则
D. 梦境中的幻象
填空题:诗中提到“彼至人而神凝”,意指智者的__与觉悟。
判断题:诗中“天地不仁”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慨。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