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20:52: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0:52:23
望阙里作
作者: 程敏政 〔明代〕
尼山东下郁苍苍,
去路都无百里长。
何日礼容陈俎豆,
一宵清梦绕宫墙。
孔林岂用堪舆说,
周典应多掌故藏。
心口自惭还自语,
进修何日敢升堂。
尼山东下郁郁葱葱,
通往的路途却没有百里长。
何时才能恭敬地陈列祭品,
在梦中一夜绕着宫墙徘徊?
孔林的景致又何必用堪舆来叙述,
周代的典籍中应有很多古老的故事。
心中自感惭愧还自言自语,
何时才能有勇气走上讲堂?
程敏政(约1545-1628),明代诗人,字叔明,号澄斋,人称“澄斋先生”。他为人清白,致力于学问,尤其是儒学,作品以诗、文、词见长,风格清新,且善于抒发个人感悟。
此诗写于程敏政对孔子故里尼山的缅怀与思考之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自我反思。诗中流露出对学问的渴望和对自我修养的自责,反映了明代士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情怀。
这首诗通过对尼山及其周边景象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崇敬,同时表达了自己在学术追求上的迷茫和无奈。开头两句以“尼山东下郁苍苍”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图景,彰显出厚重的文化底蕴。接着转入对礼仪的追思,诗人渴望能在恭敬的气氛中参加祭祀,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后半部分则通过对孔林和周典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反思,表明他对古代智慧的推崇和对自身学识的谦逊。
整首诗情感深挚,意境悠远,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期盼。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和历史典故的结合,展现了个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使读者感受到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我修养的反思。
整首诗围绕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对自我修养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追求的执着。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揭示了个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俎豆”是什么?
填空题:诗人对孔子的敬仰体现在他对____的渴望中。
判断题:作者认为尼山东下的自然景色与孔子的思想无关。(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