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3:5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3:53:40
惭愧一双眼,曾见数般人。
端正亦不爱,丑陋亦不瞋。
当头异国色,何须妄起尘。
低头自形相,都无一处真。
身心如幻化,满眼没怨亲。
我感到惭愧的是这双眼睛,曾经见过形形色色的人。
我既不喜爱端正的容貌,也不对丑陋的人心生厌恶。
面对异国的色彩,何必白白起尘,生出妄念?
低下头来观察自己的形相,发现其中没有一处是真实的。
身心如同幻影般变化,眼中满是对亲人的怨恨已然消失。
本诗无明显的典故,但“身心如幻化”可与佛教中“万物皆空”的哲学思想相联系,强调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作者介绍:庞蕴,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其诗风多为清新淡雅,擅长表达内心情感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庞蕴观察社会与人性之时所作,反映出他对人性与外在美的深刻思考。
《诗偈 其三十三》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人性和外貌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便以“惭愧”二字道出内心的感受,显示了诗人对自己眼睛所见的反思。面对不同的人,诗人没有偏见,既不喜爱美丽,也不厌恶丑陋,这种超然的态度体现了他对外在评判的放下。接着,诗人提出“异国色”的概念,暗示世俗的纷扰与妄念,认为这些都不值得在意。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宁静与超脱,诗人通过低头自省,发现自身的形相并不真实,进一步引申出“身心如幻化”,强调了存在的无常。最后一句“满眼没怨亲”则表明,经过内心的沉淀,诗人已经消除了对亲人的怨恨,展现了一种和谐的心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外貌的无常,表达了对世俗评价的超然态度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反思。
诗词测试: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外貌的态度是:
A. 喜爱端正
B. 厌恶丑陋
C. 超然冷静
D. 无所谓
“身心如幻化”指的是:
A. 生命的真实
B. 生命的短暂
C. 对亲情的怨恨
D. 对外界的认可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