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2:28: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28:09
次韵江晦叔二首
苏轼
人老家何在,龙眠雨未惊。
酒船回太白,稚子候渊明。
幸与登仙郭,同依坐啸成。
小楼看月上,剧饮到参横。
钟鼓江南岸,归来梦自惊。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雨已倾盆落,诗仍翻水成。
二江争送客,木杪看桥横。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友谊的珍惜。
随着年岁的增加,我的故乡在哪里呢?龙眠山下的雨还没有惊动我。
我乘着酒船回到太白山,稚嫩的孩子在等候渊明。
我很幸运能和登仙的郭子仪一起,依靠着坐在这里轻声吟啸。
在小楼上看着月亮升起,痛快地饮酒直到星辰横亘。
钟声和鼓声在江南的岸边,归来的时候梦中自我惊醒。
浮云已经改变了世事,而我心中的孤月却依旧明亮。
雨倾盆而下,诗篇仍然翻转如水。
两条江争着送客,我在树梢看着桥的横跨。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气魄,也有细腻柔和的情感。
这首诗作于苏轼晚年,时值其被贬之际,身处异乡,感慨颇多。诗中通过对友人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七言绝句的结构,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开篇“人老家何在”便直接点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流露出一种对归属感的渴望。接着“酒船回太白,稚子候渊明”则描绘了与友人陶渊明的渊源,酒船象征着诗人对美好回忆的追寻。
诗的后半部分则逐渐向内心的探讨转变,“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展现了对世事变迁的无奈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最后几句以“二江争送客,木杪看桥横”结束,意象生动,既表现出离别的情景,也含有希望与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歌通过对人生、友谊和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诗人借助自然景物,传达出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事变迁的无奈。
诗中提到的“龙眠”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太白山
B. 龙眠山
C. 江南
D. 黄河
诗人对“稚子”的描写象征什么?
A. 友谊
B. 纯真与希望
C. 失落
D. 年龄
诗中“浮云世事改”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愤怒
C. 无奈
D. 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