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7:1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7:13:04
向湖边 题林畏庐先生西汉图卷,卷藏秋雪庵
作者: 杨玉衔 〔清代〕
翠拥千屏,红拖双桨,依约晚荷深处。
寄迹西湖,惯扁舟容与。
甚年年听磬虚坛,观潮荒岸,未逐流花寻渡。
指顾云峦,忽峥嵘绢素。
十里芦霜,白覆词仙宇。
知柳眼看尽,几风流张绪。
语燕歌莺,谱当年金缕。
况逋仙仙去从朝暮。
丹青笔,留镇寺门清客暑。
唤起吟魂,听斋厨钟鼓。
在翠绿的山屏环绕中,红色的小船在水中缓缓划行,仿佛在晚荷深处轻轻漂浮。
我在西湖留下足迹,习惯了在小舟中悠然自得。
每年我都听到空灵的磬声,从虚无的坛子传来;
在荒凉的海岸上观潮,却未能追逐那流动的花瓣寻觅渡口。
我指点着云山,忽然看到那绢素般的峥嵘山峰。
十里外的芦苇上覆满了白霜,宛如仙人的诗篇飘荡在空中。
我知道柳树的眼睛看尽了世间风流,几多情绪交织缠绕。
燕子和莺歌唱着,谱写着那年金缕的乐章。
更何况仙人早已在朝暮之间飘然远去。
手握丹青笔,留下的是清客在寺门前的暑气。
我唤起吟唱的灵魂,倾听斋内的钟鼓声。
杨玉衔,清代诗人,擅长古典诗词,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雅致。
《向湖边》创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思的感悟,表达了对自然与艺术的追求。
这首诗以西湖为背景,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的交融。诗中描绘了翠绿的山峦、红色的小船、晚荷的幽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富有画面感的意境。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西湖的美丽与恬淡。
诗中反复提到的“寄迹”、“听磬”、“观潮”,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的思考。作者在西湖的游历中,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思考。他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与思绪,使整个诗歌充满了哲理的深度。
最后,诗人对艺术创作的赞美也是关键,以“丹青笔”象征艺术的永恒与不朽,提升了整首诗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西湖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也展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形成了一幅诗情画意的画面。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艺术创作的赞美。诗人在西湖的游历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与艺术的永恒,形成了深刻的思索。
诗中提到的“红拖双桨”是什么颜色的?
A. 绿色
B. 红色
C. 蓝色
“十里芦霜”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诗人对“丹青笔”的描述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艺术的赞美
C. 对人生的无奈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在自然描绘与情感抒发上的相似之处,以及各自独特的风格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