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22:26: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22:26:47
封章才达冕旒前,
黜诏俄离玉座端。
二乱岂由明主用,
五危终被佞臣弹。
西巡凤府非为固,
东播銮舆卒未安。
谏疏至今如可在,
谁能更与读来看。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关于权力和政治的主题。诗人感叹,奏章刚送到皇帝面前,便遭到诏令的撤回。即使是明主,也无法避免被奸臣所利用和打压。昔日的两次动乱,难道全是由于明君的失误吗?五个危机最终还是被谄媚小人所利用。西巡的凤府并非为了巩固政权,而东巡的车驾也仍然不安宁。至今的谏言如果还能存在,那有谁能再来读一读呢?
张道古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社会政治状况,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他的诗风格清新,语言简练,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深邃的情感。
《上蜀王》写于唐代中期,正值国家动荡之时,社会矛盾尖锐。诗人通过对政治局势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当权者的警醒和对政治腐败现象的深刻反思。
《上蜀王》是一首充满政治反思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直面当时唐代政治的尖锐问题。开头两句“封章才达冕旒前,黜诏俄离玉座端”,就直接揭示了权力的无常和臣子与皇帝之间微妙的关系,奏章的送达与撤销,似乎象征着朝廷内部的斗争和不稳定。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提到“二乱”,暗示历史上的动荡并非完全是明君的失误,而是被奸臣所利用,这种深刻的历史观察显示出诗人的敏锐和深邃。最后两句“谏疏至今如可在,谁能更与读来看”,更是对当时政治风气的无奈和失望,表明了对忠臣良策被忽视的惋惜。整首诗以悲观的情绪为基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忧虑,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对权力与道德、忠诚与背叛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政治腐败的控诉与对历史教训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忠臣良策被忽视的深切忧虑,以及对权力任性与不稳的无奈。
这些意象不仅承载了历史的重负,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期待。
《上蜀王》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诗中提到的“二乱”指的是?
诗人对“谏疏”的态度是?
答案